[从自然之绿——眼中之绿——胸中之绿,学生把情感投射到“绿色”,仿佛自己也变成了绿色的小雨珠。这种美学上的“移情”,使学生兴奋、忘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呼唤:我爱你——,绿色的山林也对我说:我爱你——,这种情境如辛弃疾在一首词中所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我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教学上多么美妙的情境啊!]
[片断三]
读出特色
师引读:不知什么时候,雨,——(生)悄悄地停了。风,——(生)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生)变得非常幽静。远处,——(生)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生)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继续往下滴着,滴落在路畔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叮——咚——叮——咚……
[学生通过引读,跟随文本,让澎湃的心潮归于平静,使课堂跌宕起伏。然而静中又有动,动又衬托了静。]
师:雨停了,可是我们的思绪却像山雨“叮——咚——叮——咚……”滴落在水塘里,荡起一圈圈涟漪,我们会不由地想起古今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笔下的雨。比如唐朝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雨,是什么样的雨?
生:是喜雨,及时雨。
生:是一场滋润了万物的绵绵春雨,她默默无声,一点也不张扬。
师:说得真好。下面发言的同学也可以这样归纳一下:你觉得在作者的笔下,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可是一场狂风暴雨!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有些忧伤的雨。
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这是白居易《微雨夜行》的雨,是毛毛雨,太阳雨。
生:朱自清笔下的雨是这样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是如烟如雾的江南的春雨。
师:所有这些雨,真是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情韵,有时缠绵,有时活泼,有时豪爽,有时飘逸。可是,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作家赵丽宏笔下的大山里的雨却格外的特别,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生(纷纷):清新的雨!神奇的雨!迷人的雨!有韵律的雨!……
[适度拓展,新旧联系,寄寓情怀,引发情思,更加开阔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师:说得太好了!是谁把我们带进了这么美的意境当中?
生:是作者。
生:是山雨。
生:是我们自己。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作者、是我们大家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情,把我们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当中。
师:让我们深情呼唤,把这份浓浓的对山雨的喜爱之情用我们的声音更用我们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生:(齐,深情地齐读课题)山雨!山雨——
[老师问:“是谁把我们带进这美的意境中?”学生答:是作者,表明学生和作者的沟通;是山雨,表明学生和自然的交融;是我们自己,则表明学生在通过和作者、和山雨的对话后,内心世界的空灵和平衡。情由景起,语由情生,各种思绪,诸般感受,均在一个“情“字之中。课上完了,但言未尽,情未了,“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耳”。]
总评:
这是一堂精致、优雅、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诵读课。严杏老师善于用语言去激活儿童的语言,以情感去激发儿童情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巧于点拨,妙于引导。整个教学过程,静动相宜,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开合有度,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波澜起伏的美感。
尽展语言魅力,尽显诵读功能,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特色。严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出画面,读出诗意,读出诗情,品出诗味,感悟诗韵。通过读,学生入耳、入心、入情、入境,达成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情感的共振共鸣。在本课的高潮之时,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文本语言所描绘的山雨景色发生了“心理同构”现象,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奇妙的教学景象。
本课教学表明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严老师在课堂上重敲快拨,轻拢慢捻,穿针引线,前呼后应,都恰到好处。特别要指出的是,严老师的教学语言十分精彩,也极精练,文化含量和智慧含量都很高。可以说,教师语言就是教科书的一部分,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正如文题“书声琅琅,润物无声”,严杏老师正是在琅琅书声中,用富于魅力的语言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产生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tag: 教学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