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学—听《画家乡》教例两则有感

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学—听《画家乡》教例两则有感

12-26 04:15:42   浏览次数:177  栏目: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学—听《画家乡》教例两则有感,


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学—听《画家乡》教例两则有感
作者:丰小龙    文章来源:《天津教育》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笔者先后听到两个教师讲《画家乡》一课,联想到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禁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呈现出的崭新“面容”激动不已,同时内心深处更有一种忧虑与不安。

《画家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学生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鼓励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两个教师展示的均为第二课时。

教例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文中小朋友的家乡很美,你们说我们自己的家乡美吗?好,现在咱们也来画家乡吧!

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就开始认真地摆弄画笔,聚精会神地在画纸上描绘起家乡来。

至下课铃声响起,“学生画家乡”这一环节已经用去15分钟,但没有一个学生舍得把笔停下。每个学生都想把家乡画得美一些,因此,没有一件学生作品是按时完成的。

师:从你们的笑脸和作品中,老师知道咱们的家乡很美。因为时间关系,就请大家课后继续完成作品,好吗?同学们,再见!

教例二: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小作者一起走进了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的家乡,他们的家乡真美呀!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是非常美丽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画画美丽的家乡,好吗?

学生全神贯注地在座位上画家乡。半节课后,大部分学生已经画好。

师:同学们画得真美!接下来就请你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介绍美丽的家乡吧!

学生准备。

点名请学生当导游介绍美丽的家乡。

下课铃响,师生互致“再见”。

看了这两个教例,我想我们此时的心情是一样的。不错,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确实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许多新潮的教育思想涌了进来,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元素被挖掘出来。但教师面对“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等新理念时,几乎是把它们当作教学“信条”高高奉起。上述两个教例,则可以比较真实地折射出当前语文课堂上的诸多不和谐现象。

现象一:教学目标高原化。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新课程指出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但并非要求每节课都非同时实现三维目标不可。一节课,甚至一篇课文,也很难同时实现三维目标,只能根据课文编排和具体学情来有序地安排这节课应实现哪些目标,按怎样的顺序来实现。我们的教师意愿很好,但操之过急,尤其是从教旧教材一路走过来的教师,习惯于把目标定位过高,巴不得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实践证明,将目标宽泛化、高原化,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鼓励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这一目标定位在“鼓励”,就是在学生明确自己家乡特点的基础上,诱导激发学生乐于画家乡的情感。上述两个教师安排了大量的时间在“画家乡”环节上,人为拔高了教学目标,势必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运用。

现象二:教学内容全盘化。

新课程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教师仍存有许多困惑,尤其是对学生、教师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理念与实际操作形成的“两张皮”怪现象,使得教师很大程度上“穿新鞋走老路”。很多时候,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情不自禁地成了教材的“俘虏”和考试的“先锋”,讲课面面俱到,深怕哪个地方漏讲了,学生就会吃大亏。也有教师在一篇课文甚至一节课上,什么都想体现,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什么也体现不了。在一次对语文教学进度的调查中,有85%左右的教师反映教学时间紧张,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过分多元导致教学内容面广点多,训练机械重复。

现象三:教学手段潮流化。

新理念必将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变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现代教学手段的主流,模仿名、特教师的教学形式也一时成了众多语文教师强烈的心理需求和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曾在一次大型观摩课上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过半数的课有很浓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朗读指导的痕迹,有的演绎得语气、神态、手势都惟妙惟肖,叫人叹服。过半数的课结尾处都安排“记者采访”环节,如出一辄。本来年轻教师向名师学习乃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是如此具有影响力的观摩活动居然产生这样令人尴尬的场面,这肯定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现象四:教学过程完美化。

语文教学是门艺术,语文课堂是件艺术品。哪个语文教师不想创造完美的艺术品?哪个语文教师不想把这件艺术品完美地展示出来?教师往往被这层美丽的完美面纱遮迷了眼。在追寻过程完美的同时,是否考虑过语文课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于是,课堂上缺少了不该缺少的平实、朴实、扎实,多了理应摒弃的急躁与浮躁。上述两个教例教师选择的内容,展示的过程,想必是想将最有趣、最有新意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因为时间关系”也几乎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弥补因追求完美过程、造成时间短缺的冠冕堂皇的挡箭牌,这话说得多了可能就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关系”了吧!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呢?专家自有专家的理论,名师自有名师的高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懂得在万花丛中散发自己的幽香。尤其是处在新旧课程交替磨合的时期,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擦亮眼睛,学会思考,学会辨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之路。

对策一:目标定位宜明晰。

没有目标的课堂是“一闪而过”的课堂,目标不明细的课堂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课堂,不会留下太多有价值的东西。目标明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像会计师一样精明,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达到什么程度,用多长时间实现等,都要有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账单”。制定目标不能含糊,更不能随意拔高。上述两个教例中的目标宜定位在充分指导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动手画家乡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而两个教师不遗余力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于此,实属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对策二:学习内容善取舍。

充分挖掘教材,要源于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很多教师就是这样要求自己“吃透”教材,“丰满”教材,“彰显”教材,于是常出现因课时不足而赶课的怪现象。这种毫无重点的教学实在要不得。现代阅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把有价值的语文课奉献给学生。有价值的语文课得益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重组,并善于对教材进行取舍、美化。《画家乡》可以紧扣“画”展开教学,初读课文——看画家乡,品读课文——学画家乡,精读课文——赞画家乡,延伸课文——“自语”画家乡。通过“看、学、赞、自语”由浅入深的系列语文活动,学生一定会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一定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对策三:手段运用求实新。

笔者一直认为,语文课不同于数学课,因为它在注重理性认知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人文关怀;语文课也不同于音乐、美术课,因为它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人格素养。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手段有别于重逻辑思维的数学教学手段,也有别于重技能训练的艺术教学手段。它必须强调实且新。上例中的让学生动手画家乡,不妨变通为让学生来一场“用嘴画家乡”,在学习课文之后,用上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将自己的家乡描绘出来。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语言思维,更主要的是体现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看到的、想到的画面”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随身法宝,这远比动手画要来得有效。

对策四:过程展示力求真。

现在很多的公开课、观摩课成了一种时尚的摆设,教师的“导”,学生的“演”,恰到好处,无可挑剔。不客气地讲,其实这是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极大的亵渎与讽刺。课堂本来就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空间,是师生生命碰撞交流的原生态,应该展示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做人的真实过程。真实了才可能暴露问题,出了问题才会有良好的对策,有了对策才能取得重大的成效。这个过程来不得丝毫的虚假和怠慢。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要让课堂成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场所。正因为课堂并不完美,我们才会不断追求完美的课堂。上述两个教例中如果将“画家乡”布置成学生回家后的实践活动,第二天课上交流画家乡的感受与心得,毋庸置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点滴成长必定远胜过“完美”的展示。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师二附小)


 

,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学—听《画家乡》教例两则有感

《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学—听《画家乡》教例两则有感》相关文章

tag: 教学  语文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