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现代散文《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4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4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816  栏目:现代散文
标签:现代散文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  弄懂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

2、  理解作者别样的自然观。

3、  感悟文章独特的语言追求,品味文章描写的精妙之处。

二、作者介绍

于坚,著名当代诗人,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儿时期注射链霉素致弱听,14岁辍学,在故乡闲居。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其间曾漫游云南高原及中国各地。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等十余种。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影响很大。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

于坚是以诗名世的,他说:“我是一个用眼睛来观察事物的诗人,我不喜欢在想象中虚构世界。读者以为诗歌总是想当然的,忽然出现了我这种诗人,不做梦了,而是睁着眼睛四下看了,他们受不了。”其实,于坚的散文,也是“睁着眼睛四下看”的产物。当然他不仅仅“看”,“看”的同时也在“想”,正是认真的“看”和平实而又深邃的“想”构成了于坚散文独特的审美魅力。

三、注意下列词语的写法和读音

暖和      嫩绿       喧嚣      簇       裸露     褐黑      炫耀 

 惆怅      栖居      脚踵       斑斓       驳杂   

四、教学导入

人们评价一篇好文章,往往用“脍炙人口”来显然。确实,好文章或入口生香,或极耐咀嚼。写景的散文怎样才是有味儿,也许理论上难有定论,但真正的好文章一读便知。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是一篇公认的佳作,它以独辟蹊径的艺术追求,营造出一独特的风景,让人流连其中,美不胜收。这样的文章仅仅是浏览或粗读,就让它从眼前晃过去,是很可惜的,它需要慢慢品、认真尝,仔细咀嚼、反刍,需要逐步深入地探究。

五、粗读课文理清结构,知其大意

第一部分( 1 —— 3段):云南的冬天有别于北方的冬天。

1段:写树色。

2段:写心境、意象。

3段:过渡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4——7段):细腻地描写了一片树叶的“死去”的全过程,并强调要回到事物的本身。

4段:写树叶非集体性死亡, 生死连绵共存。

5段:写叶的落下是辉煌的,叶生叶落只是一种方式的转换。

6段:感叹叶落的美丽细节被抽象为空洞的“落叶”。

7段:庄重地记录树叶落下的时间、地点。

第三部分(8——14段):写战争地走近自然,对大自然专注地凝视倾听。

8段: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惟一的愿望就是躺下。

9段:概括地写躺在树林里的望、嗅、听、感。

10段:观察树林中的蜘蛛。

11段:观察树林中的鸟。

12段:观察树林中的蚂蚁。

13段:观察树林中的光,体验黑暗中的神秘。

14段:自然客观地、自由地“在”着,无需言说。

六、研讨课文

第一部分:写了云南冬天的独特性。

问题1、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云南的冬天”和“冬天的云南”并体现其特点的?

明确:作者没有泛泛而谈“云南的冬天”或“冬天的云南”的特点,而是紧紧扣住树的颜色来写,“在冬天,云南的树一片苍绿”,“只是由于气温不同,所以绿色有深有浅,有轻有重”。冬天的云南,群山“一片葱茏,这时已是12月底,一点冷落的迹象饿没有,偶尔的有些红叶、黄叶从这里那里冒出来,使山林的调子显得更为暖和”。

问题2、第二段仍是写云南冬天的特点,角度与第一段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不同。第1段主要是从“树色”“叶色”写,第2段主要从“心境”“意象”写,由此突出云南的冬天与北方的冬天的不同。

 

第二部分(第3一7段),描述树叶“落下”的过程,强调要回到事物本身。

    问题3、  第3段“然而,树叶同样会在云南死去”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用有二:内容上是对前文的转折,说出了温暖和葱郁背后的另一种事实,这句冷静的表达,让人为之震悚,它超出了通常的阅读期待;结构上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4:  第4段中,作者写树叶的死亡,强调的是什么?

明确  强调的是它不是集体性的,也不是时间固定的,而是可以在任何季节、任何年代、任何钟点内进行着的个体选择。“连绵不断的死亡和连绵不断的生命在云南的每一个季节共存,死去的像存在的一样灿烂而令人印象深刻。”说明即使是死亡,也并不悲哀恐怖。        问题5  第5段中,作者对“叶子的落下”抱有什么情感态度?请具体说说理由。   

明确: 抱着平静的甚至略带欣赏的情感态度。首先,作者没有见叶落而生悲,而是认为“一片叶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辉煌的事件”,叶子在落下之前由绿转成深红或褐黑,是自主选择的结果,不值得悲哀;其次,它自己并不在乎由被人仰视的地方落到会被某种践踏所抹去的地方;再次,叶子落下实际上都算不上死亡,只是“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只是形态和存在方式的转换而已。或者说,对于叶子来说,变色和飘落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种新生。 

    问题6  第6段中,作者一次提到“空洞”,一次提到“空白”,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第6段是对上一段的进一步阐释,每一片叶子的落下都是生动而美丽的,但人们平时抹去了所有的细节,只用一个空洞的“落叶”这个词来代替,这就抹去了不同落叶的不同个性。于坚想要告诉我们的可能是,因为“文化”的“笼统抽象”的缘故,我们提起“落叶”总是会想到很多,比如会伤感,会寂寞,会孤独,会悲观,但这是人类自以为是地强加于落叶的。作为落叶本身,其实我们知道的实在很少,我们所有文化和审美的习得,既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获得和知识的贮藏积累,但同时也是一种“阻隔”和“遮蔽”,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没有对每片落叶的具体观察和思考,想当然地、固定化地去理解“落叶”,当然显得空洞了,真实的审美理解当然也就等于是一片空白了。

问题7、 第7段中,作者为什么对几片叶子落下的时间和落点“记录” 得如此精确?   

明确  时间和落点的精确记录,正是对以往笼统的落叶观感的颠覆,表明作者尊重每一片叶子的行动过程,反感对落叶的僵化的意象框束,提倡认真地、投入地去体认一片树叶的落下,这正是尊重自然的体现。   

 

第三部分(第8~14段),写真正走进云南冬天的树林,在凝视和倾听中融入自然。

    问题]8、第8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

    明确 :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层意思是针对上文而言,作者再一次说明,在云南冬天的树林,生命与死亡只是“各有自己的位置”,树上树下都是一种平常的自在的存在,所以“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作者实际上是,想告诉读者,不应落入所谓绿叶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该去除它们的“遮蔽”,以尊重自然物的态度去接近事物本身。这一段的后半节,是第二层意思,讲如何去接近事物本身,那就是“躺下”,躺下可以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动作,一种观察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姿态,那就是去掉人的自高自大,亲近自然、去除“遮蔽”的姿态。综合起来,作者提倡带着“一种归家的心情”平和地看待生死,看待叶生叶落,以“躺下”的姿势享受自然的宁静和自在,并学会沉思或倾听,不要总是以习惯性的“文化好恶”想象冬天树林的孤独,反抗自然的节律,矫情地期待“另一个季节”。

[1] [2] [3]  下一页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4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4》相关文章

tag: 云南  ,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现代散文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