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138  栏目:唐诗宋词
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指导阅读《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能够借助注解鉴赏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2、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3、能就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或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专题探究,写出7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本文增加目标:了解杜牧生平与诗风。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关于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成就为诗坛增添了光辉。人们把他们和李白、杜甫比拟,称他们为“小李杜”,杜牧具有李白的诗风,李商隐具有杜甫的诗风。今天我们学杜牧的两首诗。

二、朗读

三、作者和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终中书舍人。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一次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的作品。和他一同登山的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和同病相怜。

四、理解

1、理解词句,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于齐山。古人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涵——容纳。

翠薇——山半腰。

酩酊——酒醉。

不用登临恨落晖——无须在登临时为夕阳西下而有什么怨恨。

牛山何必独沾衣——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登牛山而独自伤感流泪呢?)

五、理解

看注解,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学交流

(  登高远望,秋天的景象,大雁在天空的飞影,都融进了江水。我和朋友提着酒壶,来到了苍翠的半山腰。人世间苦难多多,难得开口大笑,今天我们心情高兴,头上要插满菊花才肯回家呢。只需喝得大醉,才对得起这佳节良辰,无须在登临时为夕阳西下而有什么怨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皆如此,有什么必要像当年齐景公那样登牛山而独自伤感流泪?)

六、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首联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有情味,找出来分析。

(  “涵秋影雁初飞”中的“涵”,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和飞雁都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喜悦。)

2、“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此”指什么?全句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 “此”指人间的烦恼和变幻无常。豪爽和旷达的情怀。背后隐藏的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泪水。)

3、将本诗和杜甫的《登高》比较,说说两首诗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比较项

杜牧《登高》

杜甫《登高》

不同一思想情感

看破尘世的旷达

浓郁深沉的悲愁

不同二景象意境

美好的秋景,藏于旷达中的悲伤

萧瑟、旷阔的景象,悲愁的心境

 

 

 

七、《寄扬州韩绰判官》朗读赏析

1、朗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交代有关背景

唐代的扬州,是闻名海内外的大都市,很多文人墨客都特别向往,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对于扬州,杜牧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早年仕途失意,曾十年浪迹江南,扬州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他在那里游山玩水,出入寺院,自得其乐,还进出秦楼楚馆,倚红偎翠,以酒为伴,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扬州是他潦倒江湖而不堪回首的地方,但也是他享受生活、饱览江南名胜与美女的所在。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诗人想念友人,很关心友人近期的状况,充满了深厚的情意。

2、说说诗歌的大意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淌,秋天快要过去了,可江南的草木还没有凋落。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3、赏析

诗歌中的景象是实写还是虚写?诗歌借这些景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思念朋友的情感,明看一句也没有,却暗含其中,请做分析。

(  诗歌的江南景象并不是眼前所见,而是想像中的,是虚写,因为诗人此时是在长安。其情感是对江南的向往,对朋友的挂念。确实没有一句是明写友情的,但是,回忆的是朋友那儿的景象,又暗示着他与朋友尚隔着山遥水长的空间。北方秋天,草木早已萧条而在江南却依旧山青水绿。想念江南的清丽山水也是对朋友的怀想,后两句还以调侃的口吻表达了友情:您该不会在那二十四桥的月夜教美人们吹箫吧?)

八、背诵、作业


,《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