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102  栏目: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隆中对》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探究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学家。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此书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文言积累。www.lexue88.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lexue88.com

(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      时人莫之许也(          )        因屏人(          )

此人可就见(          )          不可屈致  (          )          凡三往  (          )

天下(          )                 遂用猖獗(          )            然志犹未已  (          )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利尽南海  (          )

总揽英雄(          )           保其岩阻(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遂诣亮(          )            度德量力(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存恤(          )              帝室之胄(          )              箪食壶浆(          )

(2)积累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          自董卓已来(          )

(3)特殊句式积累

时人莫之许也         (    )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句

君与俱来             (    )句

4、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研讨第一、二自然段

1、范读课文的。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屯               器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           

3、问题探究。

第一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1、  概括段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1] [2] [3]  下一页

,《隆中对》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