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爱莲说》导学案1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导学案1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967  栏目: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爱莲说》导学案1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译: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赏析文章
1、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统领全篇。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
    明确: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他的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
提示: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5、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8、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9、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为什么这样比喻?
    明确: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10、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1、作者把这三种花的性格做了比较描写,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一是感叹爱菊者少。二是感叹爱牡丹者众。三是感叹爱莲者最少。
五、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六、小结
1、写法:
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2、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上一页  [1] [2] 

,《爱莲说》导学案1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