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同步作文论据的分析(教案)

论据的分析(教案)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991  栏目:同步作文
标签:同步作文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论据的分析(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四种常见的论据分析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论据的能力,进而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3.在训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通过训练掌握四种常见的论据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意义分析法的归纳及写法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朗读、评点、练习、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导语: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确实,典型的事实论据,常常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但在写作议论文时,很多同学往往只是罗列材料,认为有了事实,就能自然地证明观点了。

2.事实如果没有分析会怎样呢?请看我们熟悉的一个故事: (出示材料,师读)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现在我在后面加一个结论:可见,我们要学会忍。(出示材料)

提问:这个结论有说服力吗?为什么?(生答)

提示:因为对这个材料,可能还有其他理解。比如用来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 ,吴晗《谈骨气》中就说:“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现在我把结尾改一下:(出示材料,师读)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很多人对此都抱赞赏态度,我却不以为然。试想,一个人已饿至将死,形容枯槁,还有何气度可言呢?这食物诚然是嗟来的,但有何妨呢?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暂忍一时之辱,以图有为于将来,有如越王勾践之为,留得青山,卧薪尝胆,方才有重振雄风之日,如此“大丈夫”不更令人击节赞叹吗?中国不是有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可见,我们要学会忍。

大家觉得这个分析有道理吗?

由此可见,有没有分析效果大不一样。事实如果没有分析就不能有力地证明观点。

3.有个同学写《贫困也是一笔财富》,有一段是这样的:(出示材料,由一生朗读)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提问:那么现在同学们就应该知道这个文段的缺点是什么吧?(生答后,出示材料)

优点:观点明确,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局

论点和论据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结论:写议论文,不能只是观点加材料,还应该对论据加以分析。

“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那么有了论据怎样进行分析呢?(板书:如何分析论据)

二、归纳方法www.lexue88.comlexue88.com

(一)因果分析法

1.请大家看下面一段话:(出示材料,由一生朗读)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论点)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论据)

作者在摆出论点和列举论据爱因斯坦和华罗庚的事例后,接着就作了分析:(出示材料,学生齐读)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分析)

2.提问:这个分析是通过一种什么逻辑关系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生答)

3.提示: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一层深一层地提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4.归纳:这种分析的特点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事件的原因,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大家给这种分析方法取个名。(板书:因果分析)

  

拓展

因果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如例2: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为什么街亭会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二)假设分析法

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出示材料,一生朗读)

立志是很重要的。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

提问:这段话中对事例的分析有什么特点?

提示:从反面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那么我们把这种分析叫做——假设分析。(板书:假设分析)例如《六国论》中有一段分析:“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拓展:假设分析法,也叫反向假设法,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再如《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段分析:

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运用此法分析事例,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条件分析法

下面这段话中是什么分析呢?(出示材料)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尽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已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就是立下了志,才取得非凡的成就的。

[1] [2] [3]  下一页

,论据的分析(教案)
《论据的分析(教案)》相关文章

tag: , 同步作文,同步作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同步作文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