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三读”之后的“一写”(广告创意),既体现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原则,又由于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情境,给了学生驰骋想像力的较大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不少学生作品宣传意象准确,语言简洁明快,构思富有创意,使本节课由于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而显得较为丰实。
当然,由于我平时较少与学生相处,相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状况等的了解不够细致,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2004年12月1日)
专家评说----
生动而有创意的探索
江苏省阜宁县教研室 左学仕
杨万扣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是一节充分体现课标精神的好课。他在体现新课标精神方面作了生动而有创意的探索。
坚持以生为本,促进“主体”主动而积极地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突出“主体”、激活“主体”、发展“主体”,不是单以学生活动时间“量”的长短而论,也不是学生活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是看那活跃、热闹背后思维“质”的内涵,即考察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探究文本、拓展文本的主动积极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从他的教学流程中可以清晰地体现,特别是在品读美句(排比段、排比句、排比词)、品写广告词中可见“一斑”。
探索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离不开文本,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老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读”引路,“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安塞腰鼓的艺术形象;“品读”使学生领悟黄土高原西北汉子的“那么一股劲”、“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的激情;“解读”,在合作探究中把握文本的内涵与主旨。以“写”(广告)拓展,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驰骋想像,激发学生语言运用的激情,从大屏上反馈学生创作的广告词上可见学生的创意与灵动。
改善课程设计,体现新的教学评价观。《安塞腰鼓》这一课的教学最亮的看点是学生写作生动而有创意的广告词。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走进学生,随时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创作的广告词,如“安塞腰鼓,激情如虎”、“黄土高原飞扬沙,安塞腰鼓震天下”、“敲了安塞腰鼓,不怕腰包不鼓”,进行简明扼要的剖析,引领学生在广告词的写作实践中得到创意的升华与语言亮度的点拨。
探究研究性的核心点,构建中心问题统领的教学板块。课堂表现在结构多元,流程自然。研究性学习不是支离破碎的肢解文本的提问,也不是师问生答,更不是先讲后练的机械训练,而是教与学的水乳交融。杨老师的这节课可谓纲目分明,纲举目张。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流程中抓住核心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好一个安塞腰鼓”,从形象感知整体;“好一篇激扬文字”,从品味语言探究文本内涵;“好一句创意的广告词”,从内容突出“一股劲”与形式(运用修辞格)提出训练要求,可谓开合有度,浑然一体,也符合大语文教学观。
教无止境,研究无止境。杨老师的课还需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探究提升。如从课堂整体意识来看,把开头的“吼”、中间的“品读”与结束的“写”三个环节作一比较,仍需在“品读”的量与质上“隆胸”。再如在开发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方式上可做一些改进。对学生广告词的评点不需面面俱到,可作选择性的点拨,这种点拨又必须建筑在学生互动的情景下,教师给予有规律性的揭示,以求让学生悟得更多一些。
争鸣链接——
教学一篇课文的底线是什么[2]
湖北 詹静
最近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2期)上读到杨万扣老师的《<安塞腰鼓>教学实录》,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困扰多年的问题:一篇课文,到底上到什么程度才算“上”完?也就是说,教学一篇课文的底线是什么?
我想,它必须是阅读教学。
1、阅读,不是阅读教学。
在平常的课里,《安塞腰鼓》常被我们上成了老师站在一旁静静聆听,学生一个劲地在那里放声朗读。结果反倒是课堂景象一片繁荣。那声音,就像真的是百条汉子在跃舞,在击鼓!可是等过了一段时日你再去问学生,他们的回答会让你很伤心。“那堂……课,上得还开心吧?”“开心!可那好像是声音……”也就是说,那堂课并没有多少东西沉淀于学生心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答语隐隐透着一份怨气。当时,教师放任学生自己去读是有理由的。我当年这么上,就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这篇文章本身就好读。既然好读,那就让他们读呗,干嘛还要去“干扰”。二是我心里一直悬挂着两句话不能放下:一句是吕叔湘说的“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一句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曾想,不是所有的文章“学生自个读”就能读懂的。虽说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但也是平等中的首席。具体到上面这堂课就是学生阅读没有了教师参与。像这样的阅读,永远只是阅读,而不是阅读教学。
杨万扣老师没有这么做,他没有一味地放任学生自己去读,我想他是懂得课的生成的,也懂得一堂好的课是不会纯自然生成的,更懂得尊重学生不等于任其自流。
2、匆忙抛开文本另起炉灶的教学,也不是阅读教学。
,2017年秋学期《安塞腰鼓》教学课例
tag: 教学 安塞腰鼓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