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爱如茉莉 课如茉莉 听《爱如茉莉》一课有感

爱如茉莉 课如茉莉 听《爱如茉莉》一课有感

11-07 14:59:46   浏览次数:328  栏目: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爱如茉莉 课如茉莉 听《爱如茉莉》一课有感,

 这次有幸去东台参加“盐城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农村组)”,收获不小,活动中有些专家的话至今萦绕耳际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学会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学会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切景语皆情语”……
        反思今天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有的充斥着超文本的对话讨论,沸沸扬扬、盲目扩张;有的充斥着表演、比赛及非语文课程的演绎,美其名曰“课程整合”“语文综合课”;有的仿佛在看电视剧,多媒体占领了多数时间,动态纷呈;也有的为了追求教学的“创新”,化简为繁,故意兜圈子,绕弯子,搭台子,设悬念,让学生往障碍和陷阱中钻,致使教学环节越来越繁琐……

        我们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呢? 朱晓芳 老师上的“谁都能上”“谁都能借鉴”的回归常态的公开课——《爱如茉莉》正是最好的诠释和演绎!
      “大道至简”的课堂教学,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捷的教学方法,无不折射出她“以生为本”“以语为本”的教学思想。我试图剖析 朱
      老师那似茉莉花香般的语文课堂的本真,汲取其中的养分,使自己得以学习和提高。
      一、回归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语文课堂
         
      也许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得太深,承载得太重,要求得太高,变化得太快;也许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来积极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于是乎课堂教学花样不断翻新,头绪也越来越冗杂;也许是我们过于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我们的课堂确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热热闹闹,学生异常活跃。但同时我们又不难感到,在这背后,更多的是不平实,表演的成份太多,花拳绣腿不顶用。尤其是公开课,“活而不实”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难怪小语会的专家们在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提出:掌声雷动的课并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才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才是好课……专家们的话毫无疑义地告诉我们——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朴实、扎实。

           朱
      老师的课堂无疑是自然而朴实的。即使如字词教学,她先让学生用心读课前板书的六个文中词语:平谈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弥漫、诗意;接着,让她们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或想象中的茉莉,其间“能用上一个读过的词了”“会用黑板上写的几个词说一句话了”“能说一句正确完整的话了”“会用几句话来描绘茉莉花了”等点拨语言,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而又不知不觉,丝毫无刀耕斧凿的痕迹。字词教学是如此,阅读教学更是如此,
      朱 老师怎样启发,怎样引入,怎样激趣,怎样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掌握到掌握、从不会读到会读且读好,其训练过程都清晰可见。 朱
      老师课堂的真实不仅关注了学生,而且关注了听课老师,她上的是老师们能够借鉴、能够模仿、能够迁移的课,让人感到释然,而非那种可望不可即的叹为观止的课。
      听着散发着淡淡茉莉花香的语文课,我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句话:一些课堂教学失去了本色、真实和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艳是艳得很,却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成长的气息。我们渴望回归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课堂。

      二、回归学生一个绿色宁静的语文课堂
            聆听 朱
      老师执教《爱如茉莉》,我想,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细节,品味细节,同时写写感受”这一环节一定令人记忆深刻,因为在此,她花了“血本”,足足耗时
      20 分钟,让学生充分进行个性化阅读,赏玩文题,品味发现文中的好词佳句,体会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熏染感动心灵、清洁灵魂的人文情思…… 朱
      老师自己也不闲着,不断巡视,不断轻声(怕影响其她学生)个别指导,课堂里是那样的和谐和宁静,我仿佛能看到孩子们思维在跃动,心灵火花在迸发。事实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后面的教学如涓涓细流,喷涌而出,水到渠成。说课时,她又谈到了这个环节,她说:有不少老师在这段时间里会放一点轻音乐,说是缓解气氛,创设优雅氛围,让学生身心愉悦,孰不知这会让学生分心,使她们不能专心地思考和体悟;所谓的创设优美意境,那是为听课老师准备的,而非语文课堂所需要的。她不欣赏这样做,所以她上本节课自始至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别无她物,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年代里,能根据需要选择“绿色宁静”的语文教学,实属难能可贵了。

      反观当今时尚的课堂里,有的充斥着千姿百态的合作学习,尤其是大型的辩论、模塑的四人小组讨论等更是常见的镜头。其实经过理性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合作学习只是一场场闹剧,并无合作的必要和实效。我们必须明晰,合作是为了更好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因此,从有效教学的视域出发,我们的语文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拒斥无效的合作,还学生一个绿色宁静的课堂;有的课堂为了赶时髦而滥用课件,甚至“一电”到底,其实电子网络文本的使用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价值参照,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过多地直观演示会制约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扼杀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克服“做秀和浪费”,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让学生美美地诵读,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悟,那么学生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她们的体验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三、回归学生一个厚重深刻的语文课堂
            薛法根
      老师在评课《第一次抱母亲》时曾说过:我们的语文课应当上得“厚重”一点,文中的儿子第一次抱母亲时的那种“负罪”“愧疚”之感是刻骨铭心的,在引导学生体会时应当深入些,应当加重课堂上的砝码(在时间和空间上充裕些),我们可以通过充分运用插图,充分发挥想象,充分赏析生动的文本语言,去触动学生的灵魂,使之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我们的语文课还应当上得“深刻”一点,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当然,这是建立在教者对文本进行深入和到位的解读的基础上的)。如文中担子的“轻”和“重”的比较,“但凡有重担”这个短语在理解时的点拨、引导、追问,都可以深究,使我们的语文课不只是蜻蜓点水,而是扎实的认识和心灵的震撼。

            薛
      老师的点评是令人敬佩的。这使我想到有些老师在执教《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表演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情节,学生的表演往往不到位,她们嘻嘻哈哈,动作滑稽可笑,将故事的悲剧色彩破坏殆尽;有些老师在执教《小镇的早晨》时,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图的情节,画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时间如此之宝贵,所以往往草草了事,无功而果。原以为这样的设计或可以变幻角色深入体验,或可以化语言为镜象深入体会,却不知仅仅在表面上和形式上下苦功,只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位名师曾经说过,不要在形式上下功夫,品读课文足矣。是的,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供我们教学的范例本身都承载着厚重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它需要教者再创造,但不是漫无边际的散乱活动,也不是盲目性的异质入侵,而是深入地挖掘。这就需要教者要努力拥有一桶满满的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使课堂也有一泓清洁纯净的水。

      四、回归学生一个智慧超越的语文课堂
          
      我们曾经对“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教态亲切自然”等孜孜以求;对环环相扣、一帆风顺的课给予热烈的掌声;曾经对一节课教师讲完结束语正好响起下课铃声而赞不绝口;曾经对一节课的板书工整得像一首小诗格外看好。的确,这样的课很中看、很精彩,但深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精彩有时不实在”,它是以牺牲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代价的,是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遗失,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弱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尽说老师想要的话,提出的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是摸着教师的心理、脾气、照着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假问”,它使课堂失去了生命的光辉,成了工厂的操作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课堂缺乏了动态的生成,缺少了智慧的火花。所以,我们在课堂预设时,要走向精彩的生成,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要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课堂上要敏于捕捉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要根据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步骤,这样才能回归学生一个智慧超越的课堂。

[1] [2]  下一页

,爱如茉莉 课如茉莉 听《爱如茉莉》一课有感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