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蜜蜂引路》实录及点评

《蜜蜂引路》实录及点评

11-07 15:32:21   浏览次数:924  栏目: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蜜蜂引路》实录及点评,

《蜜蜂引路》实录及点评

浙江省特级教师 朱雪丹 执教

浙江省特级教师 钱正权 点评

朱雪丹,历任杭州市安吉路小学语文教师、副校长。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著有《朱雪丹语文课堂实录评点》、《朱雪丹语文教学三十年》。有课堂教学录像《小壁虎借尾巴》等。

【课文】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谈天。
  有一回,列宁想找那个人谈谈怎样养蜂。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养蜂的人。
  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教学过程】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附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侧重理解重点段第三段课文。教师先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引导孩子们自读自悟。接着交流,缘着问题导向,搞清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参与其中并积极引导,辅之以板画。最后,让孩子们看着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给人以启发的是:理解中有语言积累的练习,口语表达的练习,还渗透理清一段话句序的练习。教学思路清晰,点拨语言精当,毫无多余的话。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能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生: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点评】 同样是第三段课文的三句话, “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这一问激起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把阅读引向深入。显然,这一步教学重点是落在发展思维上。他们从列宁的行动推想列宁的心理活动,及其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特点呢?一是让孩子们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想象列宁的心理活动以丰富文本的内容;二是紧扣文本语言文字,指导思考问题的方法:列宁细心“发现”、仔细“观察”,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三是把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统一起来,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表达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的。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生:读)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
  生:(热烈争论
)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表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再来读读整篇课文,想一想再来说说。

(生读全文)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点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学习最后一段课文。利用课文中的一幅插图,让孩子们讨论“图上画的列宁与养蜂人,到底谁在说话?”这里打开了一个思维空间,激起了矛盾冲突:有的认为养蜂人在说话,有的认为列宁在说话,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解读。另一个是回到课题,提升学生的认识,“向导”是谁,蜜蜂到底会不会引路?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到启示:要像列宁一样,要会观察,会思考,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看认真想,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典教例”赏析】

朱雪丹老师是老一代著名特级教师,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她的辉煌时期。据朱老师自己回忆,《蜜蜂引路》的课堂实录是1984年以前整理的。时隔二十多年、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读起来,它依然是那样的清新,那样的亲切!这个教例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道道地地、健健康康学生学语文的课堂,当今教学中存在的时病,诸如“语文课的个性不鲜明”“得意而忘言”,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教学内容泛化”等等,在这里毫无踪影。这说明“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早就不是一种理想追求,而是一种现实。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经典性教例”。称得上“经典性”的东西,就不是时髦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显现,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所以,仍有拿出来供大家品味、学习、借鉴的必要。以“课改”的精神相对照,我的学习体会试举以下几个要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朱老师的词语教学极具特色。根据二年级的教学要求,她是抓住词语的教学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这样教,不但活学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朗读和口头运用加深理解,而且促进、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惊讶”等都是这样教学的。其中“向导”“惊讶”两个词语的教学尤为精彩: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惊讶”这个词语,老师没有问它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思考“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这一引导,学生的思考多深刻啊:“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词语理解得深刻又促进了有感情的朗读,当老师要求“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时,学生不但读得有感情,而且“惊讶得眼睛都睁得大大的”。好的教学举措是多功能的,一石多鸟,事半功倍。词语教学抓扎实了,内容理解加深了,智慧启迪、情感熏陶,蕴含其中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单”,可不是“单一”“单薄”,而是蕴含着“丰富”,抓住了语言文字这个根本,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简单”而丰富。

指导学生阅读(朗读、默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这个教例中,学生的阅读层次分明。第一个层次的阅读侧重理解课文内容,如上面所讲到的,以词语为重点促进内容的理解。其教学策略是读中发现词语、理解词语,然后又指导朗读。这是一个由“感”生“情”,“情”溢于“言表”的过程。第二个层次的阅读侧重发展思维。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统一起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朱老师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作了精彩的演绎。朱老师善于根据学生需求,强调关键词语而引发思维。如“发现”:学生从列宁边走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发现”,强调了列宁在发现时引起的思考。又如“观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列宁“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一定会想“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己旁边的。”再如“果然”:这个词语中,证实列宁观察的想的是完全正确的。

指导阅读的方法要做到两个“坚持”:

一个“坚持”,是坚持从语言文字出发理解内容,再从理解内容回到语言文字。这在上面已经说了。第二个“坚持”,是坚持阅读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这是朱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部分,还要看看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述教例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读过全文,本课的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重点段第三段,依然设计了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读课文。当前语文教学的倾向性问题之一是,不顾课文整体,不顾课文思路,以抓重点为名,以尊重学生意愿为由,或东学一句西学一句,或把所谓“重点句”孤零零地呈现出来,割断与课文的联系,大谈体验感悟。对照朱老师的教学,这样做有什么弊端不是值得深思吗?

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既要正确理解文本,又要鼓励多元感受,尊重独特体验。

本课例大部分教学时间花在正确解读文本上,如上所述通过词句理解内容,重视默读与朗读,而且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听说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可谓教得扎扎实实。教学扎实并不意味着“密不透风”,而是扎实中又显空灵。朱老师常常为学生心灵自由与思维翱翔创设空间。最明显的有两处,一处是让学生看看课文插图,图文对照,“想想是谁在说话”。学生细致地观察了图,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另一处是围绕问题“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提升文本意义,由“蜜蜂引路”提升到遇事要多观察细思考,动脑筋想办法,从而不仅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而且读出了智慧。

,《蜜蜂引路》实录及点评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