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北师大版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教案长文短教《挑山工》

长文短教《挑山工》

11-07 15:32:21   浏览次数:456  栏目: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教案
标签: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长文短教《挑山工》,

长文短教《挑山工》
 
《挑山工》是著名作家兼画家冯骥才的一篇说理性散文。可以说它是五年级学生读到的最长的一篇

课文。课文结构也比较特殊,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也比较深奥,备课时,我反复对教材进行了研读

,感觉顺着学、倒着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重说理,必然削弱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果按文

章写作顺序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则又不利于文章的重难点的的突破与落实。最后我决定进行大

胆取舍,有机整合,采用前疑后释,抓住重点,直奔难点,用牵一发动全身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上第一课时时,先让学生充分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初步明白课文

的主要内容,并化不少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初步摸清了学生的学习难点,随机解决了一些可以解

决的难题,比如,“折尺形路线“的走法等。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重点突破保证了时间。

第二课时,我从课文的结尾入手,,设置了悬念:作家兼画家的冯骥才游泰山回来,既没有写泰山

的雄伟壮丽,也没有画泰山的突兀峻拔,而对泰山路上那普通的挑山工却情有独钟,不仅写了还画

了《挑山工》。然后让学生观察冯骥才画的《挑山工》,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说说你

读懂了什么,还读出了什么疑问。

学生能从“一直”、“多年来不曾换掉”等词语中读出作家对这幅画有珍爱与重视,但同时又不明

白,作家为什么会对这么一个挑山工的形象如此重视,文章最后一句的“我需要它”,作者需要的

究竟是什么?

学贵有疑,学生的这些疑问,集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挑山工”问题上。引导展开了第一次探究。

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神情、动作、语言的语句,你能体味出这是个怎么样的挑

山工。学生在用心读后,纷纷举起了手,交流了他们的学习收获,有“勤劳的、不畏艰难的、敦厚

淳朴的、憨厚乐观的、健壮的、勤俭的、坚持不懈的、工作经验丰富的”等等。不仅使学生对挑山

工这一形象有了立体的丰富的集中的感知,还把“散落”于课文各段落的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都

集中起来,落实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最后我抓住学生说的“工作经验丰富”,回到课文的第一段,回顾了上节课研究过的“折尺形”路

线的走法的利与弊,让学生用上“虽然……但是”,结合课文第1、2自然段中的各一句,说出作者

心中的不解之谜:“虽然挑山工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的速度却比游人快。”

这由挑山工引起的“生迷——解迷——释迷”的过程,却让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与更深刻的理解。解开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成了这节课的第二次探究的动力。学生第二次进入课

文,这次的目的是找出作者四次与挑山工相遇的地点及他们不同速度变化的语句,再让用心读读,

你能读出什么。通过细读课文,找句子体会,学生发现作者与挑山工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极顶”四处地方相遇,都是作者他们比挑山工先动身,且远远地拉下了他们,但最后总是挑山工先

于他们到达目的地。

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作者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

的话不仅解开了作者的疑团,更令作者受到了深深的触动。由此进行了这节课的第三次,也是揭示

课文中心、落实课文学习重点的探究,让学生研读挑山的话:“……你们是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

上东看看,玩玩闹闹,总是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

,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挑山工的是话是朴素的,那么作者究竟领悟到了怎么样的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呢?你能从中领到

什么吗?接着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先读懂字面意思,再想想话外之意要说明什么。然后

引导学生结合上文逐句理解,最后归纳讨论结果: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目的的。至此,学生基本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哲理,掌握了课文所要表

现的中心思想。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回到上课伊始提出的时的疑问,重现冯骥才的画《挑山工》,

再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

为我需要它。

现在你明白了课文最后一句话里的“它”指的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这个“它”,表

面上是指那幅画,实则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最后我引导学生: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请你用一句话

表达一下你的需要?尤其在你遇到困难时、受到挫折时、想要气馁时、想要退缩时,要求学生联系

自己实际,说说你对挑山工这种精神的需要。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哲理,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更应

该让学生把它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真正让挑山工的精神也激励学生做好每一件事,我想这才是我们

教学《挑山工》的最终目的。

三次探究,达到了三个不同的目的,实现了三次学习品味的提升。整节课,前后呼应,教学结构严

谨高效,学生因读生疑,因疑而读,因读而悟,始终处于兴奋的探究状态,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得到了有效的统一。通过这堂课的成功教学,我想到了对于长篇幅的

课文教学,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要多一些创新意识,打破常规,多想些办法,教师备课前确定一条总

体教学思路是能否实现“长文短教”的重要前提。没有清晰的总思路就难以对教材去粗存精,往往

会造成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或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困境。大胆而有原则地或取或舍,长文短教,

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这种创新意识,也必然会通过课堂这一阵地影响给学生的。

 
 

 

 


 

,长文短教《挑山工》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