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案例展示

《<诗经>两首》案例展示

11-07 14:56:20   浏览次数:403  栏目: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诗经>两首》案例展示,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含蓄美和朦胧美。   ④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过程与方法   ①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②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③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①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②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①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②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含蓄美。   2.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呢?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师:介绍背景,助读诗歌,并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yin,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①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 莱: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③师指导朗读:第一节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要相对平静。第二节写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要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第三节写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第五节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和幸福之情,应读出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④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⑤指定三名学生分别读第一、二、三章。   师: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再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技巧。   生1:吐字要清新,声音要洪亮。   生2:要注意语调节奏,读出感情,抑扬顿挫。   师:对。你们的意思是读要读得字字清晰,读要读出轻重缓急。诗歌重在想象、联想,朗读时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⑤学生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思读全文,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诗歌,想一想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写一位君子喜欢上一位淑女。   生3:写一个青年思念一个采荇莱的淑女。   生4: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5: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师小结:这首诗很短但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睢》的确名不虚传。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分别负责每章的分析鉴赏任务,然后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其他组补充或评价。)


www.lexue88.com   成果展示:   第一章(1节):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 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第二章(2.3节):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4.5节):写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到美满的婚姻。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yin,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品读全诗,探究手法   师: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句”。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师:诗中“伊人”很美,使得男子一往情深,上下求索,诗人为什么不把这种美直接写出来,而先写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呢?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1:如果直接写,就很难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生2:用环境描写更能表现他的美,表达他的爱意。   生3:先写雎鸠,再写相思之情。   ……   师:说得非常好。诗中借景抒情,融景生情,这里用的是一种“兴寄”的表现手法。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比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嗓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师小结: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写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睢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4)延伸、拓展,课内训练   ①试背全诗。   师:朗读或试背全诗。   生:记忆、默诵全诗。   ②让学生用自由体诗或散文的语言翻译诗,只要译文符合愿意即可。   (有的用自由体诗歌的形式翻译,有的用散文的形式翻译,并在小组内交流、互评)   (5)布置作业(略)   第二课时

[1] [2] [3]  下一页

,《<诗经>两首》案例展示
《《<诗经>两首》案例展示》相关文章

tag: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