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4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4

11-07 15:44:21   浏览次数:918  栏目: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4,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参阅材料四                       《自题小像》——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作于:(1903年)
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 赠我。”
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 二月十六日也。”
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
灵台:(书面语)心灵。
神矢,爱神的箭。
故园:祖国。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这首诗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戒”。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www.lexue88.com 热血青年哪个不爱自己的祖国,中国的爱国志士哪个不仰慕屈原。可以想见弱冠之年的鲁迅捧读《离骚》,耳边萦绕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东渡扶桑求学的鲁迅,忘不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炮火硝烟,忘不了清政府于1901年签订的卖国条约,忘不了东北三省依然踏响着沙俄军队的铁蹄……同窗至交许寿裳曾为这首小诗作了最好的注释:“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迢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末醒,不胜寂寞之感,未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灵台无计逃神矢”,作者在这句诗中,将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作恋人。作者的心灵是无法逃脱爱神丘比特射出的那柄神箭的,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热血,他的故乡绍兴的双江溪畔矗立着大舜庙,会稽山下屹立着大禹陵,爱国诗人陆游、鉴湖女侠秋瑾都是他的同乡,私塾里学得的方方正正的汉字是构成他思维和思想的原素,黄皮肤、黑头发也使他痴心不改。鲁迅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尽管他当时痛恨卖国的清政府。热爱祖国和痛恨清政府一点儿也不矛盾,恰恰两者相互依存。正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愚昧、没落,才使得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风雨飘摇,任人宰割。“灵台”即心灵,心灵是爱恨交加的,所以一个“逃”字用的极妙。国家被毁成这样,政府虚弱成这样,民众麻木成这样,然而,有志青年的责任心,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是“逃”不掉的。初到日本留学,倍感落后国家国民的屈辱,国家的尊严不保个人的面子何存?!当年的留日学生被日本人歧视、小视是常有的事。人们所熟知的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正可表明鲁迅当时的心态和心境。在日本鲁迅看到幻灯片,片子里放映的是同胞围观俄国人斩杀中国人的情景。但见片中的国人表情木讷,脸上全无血气,身上全无傲骨,心里全无激情。由此,鲁迅想到要拯救民族和国家,员首要的是强健人们的心灵,再造民族精神,这比人体无疾病更加重要。于是鲁迅放下了听诊管拿起了羊毫笔。鲁迅的弃医从文也是“逃”不掉“神矢”的原因。恨之切,源于爱之深,爱国之情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就好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样,我们从情感上也无法摆脱我们自己深深扎根的这片古老的土地。“灵台无计逃神矢”,正是一颗赤子之心的心音。
“风雨如磐暗故园”,指的是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阴霾密布,晦暗无比。“风雨如磐”有一种重压之感,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风雨飘摇是故园,而磐石沉重却压在作者的心头。晦暗是社会的现实,重负也在作者的肩上。鲁迅要用一杆笔刺破黑暗的帐幕,给人间带来一片天光。但是,他的心思.他的心意,又有谁能够洞悉,又有谁能够知晓呢?!
“寄意寒星茎不察”,表现的就是一种“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的心情,是一种“知音少,弦断有准听”的感慨,是一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惆怅,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智者的痛楚……所不同的是,屈原在《离骚》中所说的“荃”指的是君王,而鲁迅在《自题小像》中所说的“荃”指的是亿万同胞,指的是民众。正因为有了这种差异,鲁迅为“荃”赋予了一种清新的现代意识。如前所述,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历代文人中是一脉相承的。文心千古,文人对祖国对民族也总是那样的一往情深。从屈原到杜甫到辛弃疾文天祥再到龚自珍,人们都说他们是爱国诗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屈原也好,杜甫也罢,他们终其一生也没有弄明白祖国与君王不是同意语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他们只知道忠君,却不知道怎样报国。他们不知道君王不能代表国家,而国家却应该选择君王。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没有民主的意识,没有共和的意识,而古代罗马的学者就已经有了共和政体的概念,有了议会概念。忠君不是真正的爱国,像宋代岳飞那样的忠君,只能说是误己又误国。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作为留学生的鲁迅显然是清醒的多,理智的多了。他知道,祖国和民族是同义语,而祖国和君王却是两回事。因此,他同样是用一个“荃”字来作比喻,这“荃”字已经与“离骚”中的“荃”有了天壤之别。只是鲁迅的一片丹心,一片赤诚,一往情深的执著与屈原大夫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他们所钟情的对象。
正像许寿裳先生所言,“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用他的一生实践了的格言。轩辕,从字面上理解是黄帝的意思。显然,这里的“黄帝”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古老的中华大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民族,象征着可爱的祖国母亲。“我以我血荐轩辕”,读着这样铿锵有力的诗句,我们怎么能不怦然心动。它使我们想起数千年中图历史中那些义薄云天、舍生忘死的志士仁人,它使我们也见贤思齐要与作者一同抛洒一腔热血。诗人陆游曾经说过,有一等的胸襟,才会有一等的诗篇。而直抒胸臆的诗歌更是如此。《自题小像》虽然是一首小诗,可它却能激起我们心底那巨大的波澜,这正是因为作者的襟怀博大、志存高远。有血性的人说出的话自然与众不同,与其说这是文章词句的魅力,不如说是气质性格的魅力。有的时候,我们对大诗人脱口而出即成名句并且千古传诵,多多少少感到迷惑不解。其实,此中之味恐怕不在文字本身的奥妙,而在于作者的胸怀和境界。无疑,“我以我血荐轩辕”,是格言式的名句,它好似暮鼓晨钟撞击着一代代青年人的心灵。正如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旷达,“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气魄也将流传久远。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不仅这样说,也实实在在是这样做的。在他五十五岁的短短生涯中,他为我们留下了多少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著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学界的泰斗,成为中华民族理性与良知的代言人。鲁迅以他的批判审视的目光,注视着中国传统文化,注视着整个国家的民族性。他启迪着后人,告诫着后人,激励着后人。他确确实实用他全部心血凝结成一部部作品,实践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宿愿。


www.lexue88.com 《自题小像》这首诗的个性鲜明。鲁迅在诗中很善于运用典故。“神矢”使我们想起古罗马的丘比特,“荃”则使我们亿起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古代西方的典故和古代中国的典故同时出现在这首小诗中,没有一点儿生硬的感觉,相反,倒有—种中西合璧的味道在里面。这既反映了作者在创作上的不拘一格与艺高人胆大,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驾轻就熟、左右逢源的本领。诗中用典的传统、在宋代表现得最为突出。但用典多常常破坏了诗歌的朴素与自然,使诗句流于晦涩沉于艰深沉于诘屈聱牙。用典的同时使诗句保持——种天然美,确实需要功力。鲁迅不愧是经纶老手,文字巨匠,语言大师,文章泰斗。典故在他的纯朴、流畅、活泼的诗句中,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空灵的用典,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力度,扩展了诗歌表现力的空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学设计4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