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使用说明】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初步体会文中的语言艺术及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4.基础知识
塞sè源 殷yīn忧 (深切的忧虑) 懈怠dài 壅yōng蔽 (被堵塞、蒙蔽) 谗chán邪 黜chù恶 (斥退奸恶的人) 谬miù赏 (错误的奖赏)
5.积累下列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二、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老师可做适当点拨。(10分钟)
重要实词
①必浚其泉源( ) 承天景命( )
虽董之以严刑( ) 能克终者盖寡( )
将有作( ) 则思谦冲以自牧( )
则思慎始而敬终( ) 则思正身以黜恶( )
简能而任之( ) 人君当神器之重( )
永保无疆之休( ) 可以尽豫游之乐( )
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③振之威怒( )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④必固其根本 ( )
则思知止以安人 ( )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
则思江海下百川 (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
重要虚词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虽董之以严刑( )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tag: , 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中语文必修三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