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小石城山记》教案4

《小石城山记》教案4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430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小石城山记》教案4,

《小石城山记》教案 

广州七中   魏灿芬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 

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索。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板书:景   情]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幻灯片三) 

教师范读。 

明确:“奇”。[板书:奇] 

⑵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⑶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二读文章:品情 

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⑶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幻灯片五)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⑷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 

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⑸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 

提问。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⑹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提问。明确: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 

明确:被贬官。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所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板书:愤] 

⑺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两种”,作者为何这样说?(解释字词),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 

提示:有人认为这是两种人对柳宗元的劝慰之词,那么这两种劝慰之词是如何劝柳宗元的呢? 

小组讨论。 

提问。明确:有的人说,造物者用这些美景来安慰向你(指柳宗元)这样的人,言外之意就是,那么,你就以欣赏山水度日吧,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也无需终日愤愤不平,安于现状吧。 

有的人说,永州这个地方的灵气,只合适造奇石而非人才,所以永州少人才而多奇石,永州人都是平凡人。言外之意是,永州本来就少人才,朝廷不重视也是正常的,柳宗元无需再执着于自己的抱负,像一个永州的普通人那样生活下去吧,这是要柳宗元甘于平庸。 

⑻但是,柳宗元对这两种安慰之词是怎样看待的呢?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这两种说法,这两种安慰之词都不能代替或者抚平柳宗元心中最真实的想法。那柳宗元相信什么呢?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提问。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意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负。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板书:志 坚]柳宗元在被贬官期间,还创作了像《捕蛇者说》、《三戒》等作品,表现了柳宗元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有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对于这篇文章在结构与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评价“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是很到位也很中肯的。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的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三、三读文章:品境 

⑴设问: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不仅有情有景有作者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要有意境,下面我们来看在《小石城山记》中,情、景、志三者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齐读一遍课文。 

提问。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⑵设问:可以看出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使柳宗元由景入情产生联想。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景物还是单纯的自然之景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1] [2]  下一页

,《小石城山记》教案4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