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当今鲍叔牙何在?
为友之道
《论语•季氏》上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道,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的“谅”是指诚实;“便辟”指逢迎谄媚;“善柔”指当面奉承;“便佞”指善于花言巧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有益。同阿谀奉承、当面逢迎背后诋毁、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
大家都渴望找到真心的朋友,但是要找到一生不相负的益友,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你常常慨叹朋友辜负了你吗?想要交到真心的朋友,本身也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太过倚赖朋友,这会使对方感到不胜负荷,久之必然离去。尤其不能因为熟悉而失去了分寸,失了分寸与尊重,久之必然反目。如果对方失意时,要适时给予鼓舞与安慰。再者,双方都能互相勉励、共同充实彼此的内涵,这样友谊的层次也能提升。从你自己做起,做朋友的益友而不是损有。
第一、为彼不惜劳苦:齐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互相帮助,真诚相待。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资而多分利,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而不是贪心;鲍叔牙听取管仲谋策,遭到失败,鲍叔牙认为是时机不对,而不是管仲无能;管仲临阵逃脱,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挂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罢官,鲍叔牙认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无才。长大以后,他们一同去齐国谋生。当时齐
为了治理好国家,齐桓公问鲍叔牙有什么高见。鲍叔牙说:“您需要一个才智过人的贤人来帮助。”齐桓公说:“难道还有比您更能干的人吗?”鲍叔牙肯定地说:“有,就是管仲。”“管仲?!”提起管仲,齐桓公便咬牙切齿,原来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王位的时候,为保公子纠做
管仲在齐桓公支持下,对齐国进行了一番改革。几年时间,齐国就富强起来,此时为了让管仲充分发挥才能智慧,鲍叔牙却谢绝挽留,悄悄地离开了齐桓公和管仲。他的为人令大家钦佩,鲍叔牙死后,管仲在鲍叔牙墓前悲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后人即以“管鲍之交”表示不以物移、坚贞真挚的情谊。
历史上的“管鲍之交”闻名千古。主要因为鲍叔牙有“慧眼识英雄”的本领,一眼认出具有冲天之志的管仲,又有“不受离间”的智慧,无论旁人如何评论管仲,鲍都不为所动。反而不断的给予包容、谅解与协助,才有后来擘划千里、成就齐国霸业的管仲。
另有晋国公子重耳,家国流散,在外颠沛十数载,忠臣狐偃始终不离不弃,后来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回
第二、为彼不惜财宝:朋友有经济上的困难,本身应量力的帮助他度过难关。如姜子牙未发达以前,义兄不惜财宝的接济,终于造就了历史的姜子牙。六祖惠能大师未上黄梅以前,卖柴维生,靠着安道诚的仗义相济,给予安家费,使其无后顾之忧,顺利参访五祖,终于成就道业,成为中国禅宗史上提倡顿悟的祖师。贫贱不离弃,具有良好品德和学问的朋友,他本身就是我们人生旅途上重要的资源,可以提升我们生命内涵,是一种另类的财富,这种财富比金钱上的财富更加可贵。有形的财富容易消失,友情的财富陈久弥香。但是想要保有这珍贵的友谊之财,尤其在他贫贱之时,更须要加以维护、提携。俗话说,富贵招朋友,困苦识知已。在成功中朋友认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朋友。
战国富商吕不韦经常往来于各地做买卖。一次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遇到碰到在赵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太子
吕不韦于是告诉异人,表达愿助他回国成为太子。异人自然非常高兴,并表示有朝一日
在与异人接洽后,吕不韦立即带了大量财宝去到秦国求见太子
此后,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告诉我们关于友谊的任何道理,可是还是告诉我们,人处在困苦之中,对于此时的帮助是多么迫切,多么记忆深刻。即使对于投机的吕不韦,秦王仍如此厚待,如果是诚心诚意的朋友呢?朋友在困苦之中是多么需要来自益友的援手啊!
第三、为彼济其离怖:朋友受到挫折、失败或感觉无助之时,要及时的伸出援手,让朋友远离怖畏,得到安心。苦难要相助: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