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直。直,指的是正直;谅,信也,就是诚实;友多闻,见闻广博;友便辟,喜欢陷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
古人云:“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找一个赞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个挑你刺的朋友。-《当代青年谈人生》(正直忠告)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宋)欧阳修(志同道合,对理想共同追求)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淡以亲指淡泊但心地亲近。 甘以绝:指小人之交往过于甜蜜因而往往断绝。)
如何相处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守诺言,讲信用,信任)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蜜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黎)纪伯伦 (责任)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俄)别林斯基 (无私付出关怀)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理解,沟通)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以言明仅在生死患难关键之际,始能显出友情之真伪。)
师结: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我们都渴望纯洁美好的友谊。我们需要朋友。朋友关系,是一种忠诚可靠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交往过程中最积极、最富建设性的同伴关系。
鲁迅先生曾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已(矣),斯世,当以同怀试之。”(只要有一个
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
患难相扶。)
马克思与恩格斯珍视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才有了“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我同别人的友谊。”林肯把自己同别人的友谊看着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点才使得他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正是基于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择优交友过程中也能更好的懂得取舍,愿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都能有管鲍之交。与友一道,共创人生的辉煌。
五、发微阐幽 “读其书想见其意”,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生思考,小组交流)
(投影):陈子龙:“管晏功能甚伟,而太史公载其一二轶事,大要在于结交推贤,意有所寄耳。”
师:管子和晏子虽然伟绩很多,司马迁却只选轶事,就是为了突出结交推贤这个主旨,他是有所“寄”的。 “寄”是什么意思?
生:寄托的意思。
师:那么寄托的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司马迁的生平来理解了。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来告诉我你的思考结果。
生:(小组自由讨论)
师:你认为司马迁寄托了什么?
生: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为什么选择了活下来,而不是自杀。
师:他的认为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呢?
生:没有突出“贤”字,他是希望有人能认可他的才能啊。希望当时的人能认识到《史记》这部作品的伟大。
师:大家赞成谁的观点呢?
生:我赞成第一个同学的,因为他一直为自己的生死所困扰。
师:你呢?
生:我赞成第二个同学的,因为主要还是讲贤能。但我认为他是希望自己能当官。
师:那么究竟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来看看前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投影):“管仲仇也,鲍叔荐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赎之,迁盖自伤其弗遇也。”
——柯维骐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 李晚芳
师:这两人都是结合司马迁的遭遇来解读文章,因自己无知己之人,而对管鲍之交和晏子知人心生羡慕之情。是藉由管仲、晏婴两位春秋名臣,来表达人们对于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赞叹与景仰。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更进一步来说,希望有知己,其实不仅是渴望精神的交流,而是希望自己的贤能被人赏识而能有所重用,即望君任用贤良。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找到了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处理这篇列传的真正原因了。
文章既肯定了管仲的治国才干,又抒发了知己难求之情及对管仲能有鲍叔这样的知己的艳羡。
六、结语:让我们用一幅楹联来结束今天的课
(投影)
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
管仲的“忍辱”与鲍叔牙的“慧眼”
摘自网络
战国的时候,在颍上这个地方有一个少年叫管夷吾,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名镇战国群雄时代的管仲。老人们常说的一句古话叫作“三岁看到老”,这个管夷吾在少年的时候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他就交了一个叫鲍叔牙的朋友,鲍叔牙看着伶牙俐齿的管仲就非常欣赏。小的时候管仲家很贫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自打交上了鲍叔牙这个朋友之后,管仲不仅仅经常受到鲍叔牙的接济,还时不时地耍点小聪明,从鲍叔牙手里骗钱骗物,时间常了,鲍叔牙也不恼他。到了能做事的年龄后,鲍叔牙就去齐国的公子小白手下当了一个幕僚,而管仲也跑到公子纠手下混了一个差事。好景不长啊,公孙小白即位当了齐桓公,公子纠被齐桓公杀了,作为公子纠的人管仲也没能幸免,囚入大牢,等待发落。鲍叔牙对齐桓公历数管仲的能耐,终于打动了齐桓公,不仅仅释放了管仲,还委以重任,要说,人要真本事吃饭就是没问题。这管仲真不含糊,没多久就在齐桓公手下一路飙升,最后坐到了齐国的丞相一职,协助齐桓公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让齐桓公成为权倾一时的霸主,九次会合天下诸侯,显示出管仲的不凡智谋。
有一天管仲和属下聊天说:“我从前贫困潦倒的时候,曾经是鲍叔牙接济了我,还和我一道联手做生意。在每一次分红利的时候,我总是把大头留给自己。这件事情鲍叔牙是知道的,他并不认为我是贪财,而是觉得我太贫穷了。我曾经给鲍叔牙支招,结果让他赔的一塌糊涂,但是,他也没怨恨我愚笨。我曾经三次出任国家部门的领导啊,三次被上司罢免。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是觉得我的时运不济。我曾经三次带兵打仗,三次都铩羽而归,自己算是捡了一条命,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是贪生怕死,而是觉得我所以活下来是因为家中有八十岁的高堂老母。公子纠和公孙小白争王位,公子纠失败了怒而自杀,我被打入了大牢,鲍叔牙也没有觉得我有什么无耻的地方,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我可以这样说,生我的人是爹娘,而了解我的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