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

11-07 15:07:59   浏览次数:400  栏目:综合教案资料
标签: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味杜甫诗歌的风格,学习寓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1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由以上诗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人称“杜工部”。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题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茅屋为秋风所破,即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写的虽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4.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

5.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

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明确:全诗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部分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部分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部分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三、探究鉴赏

1.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秋风破屋──惨;群童抱茅──悲;长夜难眠──哀;广厦庇寒──愿。

2.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

明确:“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飞”“洒”“挂罥”“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不顾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4.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明确: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这和杜甫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看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总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明确: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杜甫好不容易盖起茅屋,不想无情的秋风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骄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明确: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骄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

明确: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四、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1] [2]  下一页

,《杜甫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