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综合教案资料《“友邦惊诧”论》教案

《“友邦惊诧”论》教案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463  栏目:综合教案资料
标签: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友邦惊诧”论》教案,

第一部分(第一段),揭露事实,引出谬论。这部分着重说明学生请愿的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文章列举大量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帝国主义列强互相勾结的实质,深刻说明了学生请愿是形势所迫的正义行为,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政府对爱国学生所加的种种罪名。这样,引出要批驳的论敌的论点,其荒谬性已可看出。

第二部分(第2~7段),针对谬论,逐点批驳。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批驳层次。第一层(第2~4段)针对谬论中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这一论点进行批驳。文中用对比的手法,揭露所谓“友邦人士”的帝国主义本质,他们同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伙”,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友邦”,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他们是敌人。这部分把“友邦人士”的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作对比之后,作者愤怒地说:“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既揭示了“友邦”的反动立场又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暴行,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这部分的最后一段,撕掉了“友邦”他们的“文明”的面具,说明“友邦人士”和国民党政府一样都是镇压人民的反动派。第二层(第5段)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谬论,揭露所谓“党国”对帝国主义屈膝投降、与人民为敌的反动面目。“国将不国”的第一个“国”,是名词;第二个“国”是动词。“国将不国”,意即:国家将要不能成为国家了。这部分批驳论敌,用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失了东三省”、“失了东三省”层层递进的修辞手法,嘲讽、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丑态和反动谬论。段末,进一步揭示了“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第三层(第6、7段),进一步揭露了“友邦”与“党国”的本质,揭露“友邦”与“党国”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这部分先揭出:“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接着又揭示了:“友邦”要我国人民寂然无声地受宰割,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要人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这部分的最后一段,进一步揭示了国民党当局与帝国主义“友邦人士”的主奴关系及其对内压迫镇压人民、对外退让卖国的政策。文中还以“友邦人士”的口气向“党国”提出训斥和质问;他们对日军的“无法劝阻”,即不抵抗;而对学生怎会“无法劝阻”,他们不是用枪弹进行镇压屠杀了吗?文中还以“友邦人士”的口气向“党国”提出训斥和质问:“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第三部分,文章最后的附录,摘引《申报》的电文。这部分,补写事实,驳斥敌论的论据。附录中摘引的第一则消息,说明国民党当局“通电”中列举的学生的“罪名”,实为诬陷捏造。第二则消息,说明事件的真正受害者是爱国学生。这两则消息,驳斥了“通电”的假论据,也是对全文谬论的论据的有力驳斥和对国民党当局对内镇压人民、对外退让卖国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的揭露。 

(三)总结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正文批驳论敌的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句和论据,附录侧重于进一步批驳论敌的论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揭露事实,引出谬论,为批驳作好准备。第二部分( 第2~7段),针对谬论,逐点进行批驳。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三部分(文章最后的附录),补写事实,侧重批驳论敌的论据。

五、思考讨论 

  1.第1自然段所揭露的事实和国民党政府在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的内容恰成对照,这对驳论起什么作用? 

  2.“反复”有几种?本文运用的属哪种?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3.举出本文运用“反语”的例句,说说运用反语的作用。 

  4.本文分正文部分和后记部分。在批驳的内容和运用的方法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 

1.                    道出驳论的引子,亮出批驳的靶子。

2.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属后者。“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他们也不惊诧”,“他们就惊诧了”。更加突出地表现作者僧爱分明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 

  3.“好个‘友邦人士’”,“他们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4.用例证驳斥敌论,用引证驳斥敌人论据。) 

六、理解分析本文批驳的特点。

1、 抓住论敌要害,扣住反动电文的中心进行批驳,揭露了“友邦”和“党国”的本质。文章要批驳的“通电”的内容很多,但作者紧紧抓住了“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十六个字,以“友邦惊命’作为论题进行批驳论述,既揭露,批驳“友邦”,又揭露批驳“党国”,并进而揭示了二者共同的反动本质和它们之间的主奴关系,击中了论敌的要害。从而戳穿了电文的欺骗性。 

 2、逐层批驳的方法。本文在引出要批驳的谬论,对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进行批驳时,先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再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最后,将“友邦”和“党国”捆在一块,揭露其共同的本质及相互之间的主奴关系。 

 3、 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文章第2段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但是,“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形成强烈尖锐的对比,撕破了“友邦”的画皮,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瓜分中国的反动实质。在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还活画出“党国”是“友邦”的忠实奴才的丑态。 

七、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揭露批驳尖锐深刻,语言犀利,感情色彩鲜明、强烈,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嘻笑怒骂的风格特色。 

文中运用反语对帝国主义反动派进行揭露和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义愤和憎恶。像“好个‘友邦人士’!”和“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中的“好个”实是反语,是坏透了的意思;“友邦人士”也是反语,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和帮凶的意思。“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这也是反语句,“秩序”指的是帝国主义者的反动统治;“文明”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阶级压迫。 

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敌人进行深刻的揭露批驳,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例如课文第2段,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罪行时,运用了排比反复句式:“日本帝国主义……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情愿中……他们就惊诧了!”这些语句,表现了强烈的控诉和揭露作用。又如在第5段,在批判“国将不国”的谬论时,又运用了排比反复句式:“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这~连串排比推论,按国民党政府的逻辑,在荒谬可笑中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奴才走狗的丑态和反动派的真面目。文中那些直斥、讽刺、犀利的语言,体现鲁迅杂文搏笑怒骂的特色。像第一段里的“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大人老爷们”,第3段里的“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和第  4段里的“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八、教学小结 

九、布置作业


上一页  [1] [2] [3] [4] 

,《“友邦惊诧”论》教案
《《“友邦惊诧”论》教案》相关文章

tag: , 综合教案资料,综合教案大全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综合教案资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