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多元性的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多元性的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699  栏目:语文教研
标签:语文教研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多元性的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多元性的探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课堂教学被束缚得很死,学生自由思索的空间小,没有开放和活力。由此,我们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少了生机。新教材的语文进行大幅度改革,就《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就有:“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竟声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具体要求。新教材课本中选录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引导我们的学生用思想去读文章,用心灵去感悟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学生自主学习,又要注重教师主导;既要倡导学生独特体验,又要注重教师科学点评;既要倡导学生广博阅读,又要注重文本的精细阅读;这样或许会收更好的效果。就此,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经典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用了心,也这样做了,下面就谈谈具体的情况。

从教以来,教学此文也有好几次。对此文章主题把握,往往只是贩卖教参的观点: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而自己根本不要动脑筋,去创什么新意。然而,这次教学不同了,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教时,熟悉课文,理清情节,分析百草园部分。第二教时,分析三味书屋部分,归纳主题,练习巩固。虽然我对教学要点和内容都很熟悉,如果课堂形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一剂能使学生发生质变的催化剂,学生忙于记录,没有能够真正地融入课文之中,我觉得也起不到好的作用。经过新教材的培训,这次我一改以前的教学思路,采用多元性探索教学,把语文教材中重点难点把握得比较好,发挥了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是立体性的,收效是恰到好处。

案例说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学会。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更要多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通过内容归纳主题,会有分歧意见。所以我们要从课文本身和编写意图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保留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多元思维中得到认可。

案例描述:

师:[连接、导入]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快乐,那么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把书本翻到“研讨与练习一”中的第3小题, 边读边思考::a ,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下面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后,认为a,b,正确的同学坐到教室左两排,认为c, 正确的坐到右两排,为什么ab可以合二为一呢,那是因为b是a的补充和完善。今天我们的课就分左右两部分进行探讨。(下面把坐左边的学生称左生,右边的称右生)

师: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读(教师朗读,从“出门向东”到“读书!”)学生看着课本听。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

1、体会课文两部分内容,前后是怎样衔接的?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异同?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有哪些联系?

2、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四人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讨论,后让学生回答:

左生1: 课文两部分内容衔接用过度,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乐园的无限留恋。第二部分是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写三味书屋的。表现了作者不喜欢。

右生1: 是,我同意前面的说法,但是同样表现作者喜欢三味书屋。

(一接触文章,两部分同学的观点就截然不同了。也就是说拉开了战线。)

左生2:百草园的春夏秋景很美,冬天还可以捕鸟:三味书屋景一般,三间房子一幅匾,一幅画,画上有梅花 鹿古树,园子里也可以去玩,没有捕鸟来得有趣。

右生2:有趣的,没有捕鸟可以玩蚂蚁,不是吗?

左生3:三味书屋与百草园 内容上有联系,一个侧重于作者的自由自在的玩,一个主要是读书,或者说读书中也玩了一些。

右生3:我觉得三味书屋与百草园 内容上是有共同点的,一个侧重于作者的自由自在的玩,一个主要也是说了读书中的玩,就是形式不一样。

老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自己用脑筋思考,各抒己见,我认为都有道理。下面再继续。

老师: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9页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提出问题: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左生4: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不懂,是呀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怪怪的,真乏味。

右生4: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难懂,大概是那时的教材内容太深奥,难以理解。

老师:哦,那就接下去讨论吧。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左生5:书中说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但是有些保守,连“怪哉”是什么都没解释。老师缺乏亲和力。

右生5:书中说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不常用戒尺,比较善良,或者说是慈爱吧.

老师: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还有学生贪玩逃学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展开讨论:

 左生6:这是不可取的,违反上课纪律,是调皮捣蛋的做法.

 右生6:虽然这是不可取的,违反上课纪律,是调皮捣蛋的做法,但是他们是一群小学生,又是在私塾里读书,不像现在学校纪律严格,也没有大关系.

老师: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比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作者的本意,让我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提出下面问题,全体学生讨论:

a、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b、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一位老师?

c、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左生7:……无聊的内容,不好的方式

右生7 :……内容虽不懂但适合当时文化需求,方式也各不一样。

左生8:……不十分喜欢“先生”……

右生8:……喜欢的……

左生9:……所以,打内心说游戏是喜欢的,但是又不能随意。

右生9:……能游戏好的,培养个性,美国教育不是这样吗?

老师归纳:

作品共写了两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间用一个过渡段把二者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叙述格调上是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谁褒谁贬,厚此薄彼的情况。百草园的生活自不必说,是何等的欢乐、天真,充满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又何尝不是呢?这里环境优美,“走过一道石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可谓曲径通幽。书房里的陈设也让人产生新奇之感:“中间挂着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更是充满着乐趣:“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那种冒着被先生责罚的“风险”溜到园里玩耍的乐趣,是何等的刺激而又令人难忘!而且先生也令人可亲可敬:“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以说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师道尊严。写三味书屋的乐趣,就如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是一样的,可谓历历在目。就连孩子们最头痛的读书活动也充满着乐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他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的成绩而充满自许,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充满怜惜,在这怜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依依留恋之情吗?从以上所举的这些描写来看,无一不是充满着率真的生活乐趣。

[1] [2] [3]  下一页

,多元性的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
《多元性的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tag: 教学  百草园  , 语文教研,语文教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