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北师大版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教案《跳水》教学实录

《跳水》教学实录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272  栏目: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教案
标签:北师大版第八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跳水》教学实录,

《跳水》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发生在一艘大船上的故事

,表现了船长在危急关头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起因: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笑,猴子放肆起来,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

上了桅杆。

第二部分(3~4)经过: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地走上了桅杆最高的横木,陷入了绝境。这部

分按事情的变化又分为三层。其中第4自然段,讲孩子陷入绝境,“只要……就”“即使……也”

甲板上的人“全都惊呆了”,一个人的惊叫声使孩子“才醒悟”过来,孩子“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写出了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随时都有摔下来的危险。写到这里,故事从猴子逗孩子,孩子追

猴子的可笑、有趣,发展到了关系孩子性命的紧要关头,从而把故事推到了高潮,使读者的心情从

轻松有趣而变得紧张起来。

第三部分(5~6)结果:船长看到了眼前的情况,当即用枪瞄准孩子逼迫孩子跳水。水手们救起

了孩子,脱离了危险。

课文给予人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作家本意很可能是赞扬船长在紧急关头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

质,读者体会到这一点是完全必要的,但又不是惟一的。读者可以从孩子过于激动而失去冷静,因

而陷入绝境的角度受到启发:遇事要冷静;读者还可以从水手们的起哄促使孩子陷入绝境中得到启

发,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在教《跳水》时,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不在前面部分,而在课文的最后两节,主要想说明船长的当

机立断、沉着果敢。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围绕这个教学重点进行。我们不妨这样设

计课堂教学: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教师不要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

的出现,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进行想象:谁能想出什么办法把那孩子救下来吗学生会想出许

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无疑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

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

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还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

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

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

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同时,他所以想出“跳水”这个办法也是

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之举,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他只能这样做了。实

际上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

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如果这时有学生能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

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那就更好了,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正是我们进

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所要求的,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分析: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3、德育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

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

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跳水》一文是谁写的吗?

(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跳水》这篇文章是托尔斯泰为我们小朋友写的,故事内容惊心

动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作者首先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人物:水手们和猴子

;起因:大家取乐猴子,猴子放肆起来。)

    什么是放肆?从哪儿知道它放肆起来?

   (放肆的意思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

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显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显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它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请同学到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同学齐读第一段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归纳板书,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人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

(三)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越来越放肆?

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用直线画出描写孩子主要神态的词。让学生动手、动脑

,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认识事物是在不断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

(猴子的动作:跳到、摘下、戴在、爬上、坐在、咬、撕、抓着、爬。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

都红了。)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

什么是“哭笑不得”?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形容处境尴尬,

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

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哭笑不得。)

      现在同学们体会一下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同位子的同学互相配合一下表演出来。

    (板书:哭笑不得  脸都红了)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叫两三组同学在台前表演。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学习第三段。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请同学默读第三段。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继续标出猴子的动作、画出孩子的神态的词语。然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1] [2]  下一页

,《跳水》教学实录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