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885  栏目:高一册语文教案
标签:高一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

河北省涿州职教中心 刘丽英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游记散文。本文重在抒怀,通过记游三峡过程中所想,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伟大的业绩。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刘征老先生的《过万重山漫想》,位于高教出版社的基础版语文第二册,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来完成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为接受性阅读的第二板块也就是第三单元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三)     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培养能力,突出重点,不仅如此,还要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词语:夔门、攲侧、摧山坼地等。

2)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

1)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知识内涵相当丰富。无论是它深刻的立意,还是形象的语言;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从阅读角度,还是从写作角度,供学生学习借鉴的知识很多,难以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面面俱到。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单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深入思考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较难准确把握语句的深层意思及作用,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以指导。因此确定难点。

教学难点:学会寻找关键语句,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四)教材处理:本课安排一节课,强调课前预习,主要是学生自学词语。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运用

    本课的教学,根据不同环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情境法

因地域的关系,学生对三峡景色缺少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如果直接进行阅读教学,较难与作者形成认识和感受上的共鸣。所以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的画面,创设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以提高兴趣。

2、导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导为主,以导促学。而本课又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因此,在主要教学环节上采用本法,以启发性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法指导

品味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分析语句的含义及意图。尤其是抓好文中的设问句和议论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播放三峡风光,配以《长江之歌》的音乐,学生在观赏风景、欣赏音乐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导语为:三峡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那里地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插云天。美丽壮观的景色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都曾被三峡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征老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

我设计这样一段导语的目的是:介绍三峡特点,配以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各方面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时候,由于影片播放时间较短,学生自然产生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已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解析标题,把握题眼

在板书课题时,我安排了一个小插曲,就是故意把标题写成:

过三峡慢想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看看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引导学生在辩论时说出两个标题的区别所在,以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学生分析标题时,可提示学生从词义、修辞角度入手。学生能说出“万重山”意为万山重重,突出三峡的山势险峻特点,还暗引李白《朝辞白帝城》的诗句,标题形象。这时让全班学生齐声背诵李白的原诗。这样,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分析“漫想”一词时,可提示与漫步相比,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出:漫想指不受约束的畅想,是题眼。

那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由这个问题来导入正文的学习。

(三)导学质疑,理清思路

1、教师提出问题,导读课文

这里,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握文章的内容。

A、找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

B、 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三峡景色,并概括景色特点。

C、找出作者所漫想的内容,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D、说说作者游完三峡的感受,可用原句来回答。

E、 思考作者漫想的线索。

F、 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用意。

这些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前四个问题针对文章内容为第一层次,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第五个问题针对文章思路为第二层次,第六个问题针对文章主旨,需要学生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带问题读课文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2、讨论问题,生疑质疑。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在读文的过程自然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小组内解决,这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师生交流,解疑

教师先以第三问题为切入点,与学生共同研究。主要理清作者漫想的内容,形成板书中主体内容:

 展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

时间:早

漫想   延伸:     工具:陋         物质方面                                                  

压力:大         舆论方面

所想:少         认识方面 

扩展:人类的历史:无数个第一个

 未来人崇敬我们的精神              

师生讨论问题,第一个学生回答时,教师大力表扬他第一个敢于回答问题,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同学们一定会积极思考,受表扬的学生也会更加努力,此时就完成了情感目标。这样做课堂气氛会很活跃。

师生讨论完问题,可以让学生观察板书,浏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漫想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有的学生就说按时间顺序,是从古代到远古,再到未来,真可谓是“思前想后”。有的学生就说是逻辑顺序,先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再想人类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个。

这样,师生讨论交流,已理清了本文的思路,突出了本课教学重点。

(四)品味语言,探究主旨

1、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句子全是设问句:

句一:“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4段)

句二:“既然有第一个,那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6段)

句三:“那个时期,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7段)

句四:“他站立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9段)

我让学生观察这些句子的特点,想一想它们在课文中好处,如果删掉它们,好不好。并让同桌讨论后发言。教师最后结合学生所说总结发言,要求学生今后阅读课文时注意这种句子,抓好了这些关键语句,往往能理清文章思路。

2、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句子是文中的关键语句。

第一句: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第二句: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引导学生从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谈到三峡在此处的深刻含义:人类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接着让学生说出本句的表达方式,此时提示学生结合第二课《世间最美的坟墓》所学方法思考:记叙类文体中的议论语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让学生初步探究到本文的主旨:作者不仅想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且讴歌了所有像他一样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

结合第二句中“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引导学生分析深层含义,自由发言。此时交代本文的写作年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时代意义,再引导学生常常深入探究到本文的主旨: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伟大的业绩。

[1] [2]  下一页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相关文章

tag: 说课稿  , 高一册语文教案,高一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