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近体诗六首》课堂实录

《近体诗六首》课堂实录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699  栏目:高三册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近体诗六首》课堂实录,

《近体诗六首》课堂实录

【预习作业】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登高》和《蜀相》这四首诗,利用网络查阅、摘抄相关评论,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准备在课堂上作两分钟左右的发言。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预习作业。(巡视检查)好,现在请同学们上台自由发言。
生(甲):都说文如其人,王维诗的风格与他本人的经历关系密切。他晚年的诗作,厌世嫉俗的成分少些,崇尚自然的成分多些,许多诗作充溢着清新愉悦之情,这首《山居秋暝》就是其一。
师:通过介绍作者来分析诗作本身,这种方法可取。请继续。
生(甲):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特点。“空山”写出了空间的空阔高远,即“秋高”;“新雨”之后,空气必然清新,写出了“气爽”。因而首联暗示了时间和空间,并勾勒了山居的大背景。颔联出句写静态,对句写动态,形成对比;并且“明月”照应首联的“晚”,“清泉”照应首联的“新雨”,两联有机联结,且不露痕迹,实在高明。(老师鼓掌,学生也鼓掌)
师:高明,有独到发现。请继续。
生(甲):颈联写得更好。“竹喧”的“喧”,看似竹叶互相摩擦发出的声音,其实是因洗罢衣裳的姑娘们穿过竹林引起的,也许还夹杂着女子清脆的笑声;而“帘动”其实也是“下渔舟”引起的。姑娘们乘着渔舟顺流而下……(有另一同学打断她的话)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姑娘们乘渔舟而下。
师:那你认为是谁呢?
生:按照生活常识,我认为姑娘们洗衣服不可能是乘船去的;既然眼前有水,为什么又要乘船到别处去洗衣服呢?
师:那是谁使“莲动”呢?
生:那……可能是她们的老公吧!(全班大笑)
师:我倒觉得这位同学的推测很有道理。你们想想看,一群带着欢歌笑语的洗衣女,穿过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这时,她们的丈夫驾着满载的渔舟,穿过摇曳多姿的荷塘,多么幸福、多么美好啊!(学生点头会意,)
生(甲):尾联表达出作者的隐居愿望。规定的两分钟时间大约到了,就此,谢谢。
(同学们鼓掌,乙同学站起来发言)
生(乙):我分析的是《越中览古》。首句“越王勾践破吴归”,道出了越王勾践灭吴后的情景。一个“破”字,点出越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归”字写出了军队的凯旋。一去一归,气势之盛,取胜之快,可见一斑。“战士还家”、“宫女如花”是写战争胜利之后的情景。这三句都写越国之“盛”,都是作铺垫的,最后一句才写出衰败景象,欲扬先抑,对比鲜明。
师:好,请坐,我稍后再来点评乙同学的分析。
(丙同学站起来发言,同学们鼓掌)
生(丙):我分析杜甫的《登高》。杜甫命运多舛,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本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辛酸。首联中的风、天、渚、沙是写景,配上猿啸和鸟飞,渲染出悲凉的气氛,作者的情已经融于景中。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指空间,“不尽”指时间;杜甫的身影在“无边”的天地间、在“不尽”的时光中,显得是那样的瘦弱和单薄,我们仿佛看见他在苦苦跋涉、苦苦挣扎。(很动情,同学们鼓掌)
颈联的“万里”和“百年”正好照应上联的“无边”和“不尽”。情由景生,此时的杜甫可能想到自己在异乡做客,又增添了思乡之情,感情更加复杂了。尾联的“艰难”,按照课文注解……(同学发笑)
师:不必笑,课文注解也是一个参考信息。
生(丙):按课文注解,“艰难”兼指国和自身命运,那么,可以说,该诗写到尾联时,主题有所提升,即从个人主题提升到国家主题,不仅关心自身命运,更关心国家命运。
师:难怪后人称他为爱国诗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丁同学站起来发言)
生(丁):我分析杜甫的《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出寻”,一个“寻”字,写出作者寻寻觅觅的情状,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巧遇,而是有目的的寻找。为什么会去寻找呢?可能是作者对诸葛亮怀有崇敬之情。接下去并没有写祠堂的建筑、陈设,而是写祠堂内外的春天美景,似乎要表达一种喜悦之情。但是细看此联,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却表达出弦外之音:碧草黄鹂,美景依旧,但时世变迁、英雄不再,一股沧桑感油然而生。
(戊同学站起来发言)
生(戊):我来继续丁的分析。这首诗的第三联是严格的对仗,“两朝”对“三顾”,“开济”对“频烦”,“老臣心”对“天下计”。尾联是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未”字和“先”字已含有遗憾和惋惜之情,“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直接抒情。抒什么情呢?我想,不仅有惋惜诸葛亮之情,也有慨叹自身遭遇之情,我想杜甫此时想起了自己的悲惨命运了吧?
师:此时杜甫是什么命运呢?
(有一同学应声而出)
生:不就是住在一间破草房里呗!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在网络上查看了杜甫的生平材料,并且读过他的另一首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是的,他晚年流浪到成都,建了一间草堂,就是“茅屋”,就住在那里,一直到死。现在大家懂得杜甫为什么在参观祠堂时会“泪满襟”了吧?写英雄,其实也是写自己。
(巳同学似乎有话要讲)
师:巳同学,你是不是有话要讲?
生(巳):老师,我找到了一个叫周汝昌的分析《蜀相》的文章,我觉得他写得很好,能不能在这里念一念?
师:请吧!挑其中一些片段来念一念。
生(巳):且说老杜风尘弥漫,流落西南,在锦城定居后,大约头一件事就是走谒武侯祠庙。“丞相祠堂何处寻”?从写法说,是开门见山,更不迂曲;从心情说,祠堂何处,向往已久。当这位老诗人,怀着一腔崇仰倾慕之情,问路寻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观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他“首先”注意的却是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这是什么情理?
师:再来一段。
生(巳):要知道,老杜此行,不是旅游,入祠之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他和普通人一样,自然也是看过了。不过他他要写的绝不是这些形迹的外观,他要写的是内心的感受……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越发觉察到满院凄凄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在这里,你才发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人,满怀心事,徘徊于武侯祠庙之间。
师:好,果然很精彩,请坐。限于时间,不能让更多的同学发言,你们的发言稿课后交上来我再欣赏。现在由我来简评。甲同学的分析,开头点出了王维不同于其他诗人的特点,即厌世嫉俗的成分少些,崇尚自然的成分多些,这个归纳不错,但我认为等全诗都分析完再作归纳更好。乙同学分析《越中览古》,抓住了诗中的一“破”一“归”、一去一回两个事例,只可惜没有继续深入。可以再问下去,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两件事?难道吴越之战中就这两件事?作者选这两件事有何目的?
生:要表现战士的居功自傲和宫内生活的腐朽。
师:很好,从而作者就表达出他的历史观:骄兵必败,奢靡必衰,总结出历史规律来。你看作者的观点是多么隐蔽,选材多么精当。丙同学除了分析该诗的字句外,还用动情的语言描绘了杜甫的形象,很感人,她的分析很有人情味。丁同学抓住了《蜀相》的“自”和“空”字,通过分析个别字句来解读诗歌,这个方法值得借鉴。
其实,我知道,你们查看了大量的材料,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有的看了书本材料,有的看了网络材料。我也参看了一些参考书,并上网浏览了一些相关信息。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做事、读书、学习都离不开网络。但是,全盘接受众多的网络信息肯定不行,我们要对所获取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整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已经体现了同学们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并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过滤。现在,我就分发两篇从网络上下载的名家的分析文章,具体看看这些名家是怎样分析的。
(老师分发材料)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两篇文章,并且归纳该文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诗歌的,在原文上划出。
(约5—6分钟后)
师:现在请同学发言。
(庚同学举手示意)
师:请庚同学发言。
生(庚):分析《越中览古》的这篇文章,第一段写吴越战争的事,是在介绍写作背景;第二段的前四行是在概括本诗的选材特点,即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战争的漫长过程,或这个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段,而是选取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以后的两个镜头。接下去主要是通过分析“尽锦衣”的“尽”和“满春殿”的“满”和“春”字,来揭示本诗的主题。第三段是在归纳本诗的对比手法,最后两段是在作比较。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来补充?
(有一同学举手示意)
生:我认为第三段中还有本诗的结构分析。文中说:“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而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就是结构分析。

[1] [2]  下一页

,《近体诗六首》课堂实录
《《近体诗六首》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tag: 课堂  近体诗  , 高三册语文教案,高三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