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绿》教案10

《绿》教案10

11-07 14:58:54   浏览次数:658  栏目: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绿》教案10,

    ③作者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的绿,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6.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体会作者与“绿”对话时的情感。

    7.探究

    第3节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    .

    【提示】第3节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

    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拟人:招引、摆弄

    比喻:①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

    ②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

    ③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    。

    8.思考    ’

    作者在本段中发明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女儿绿”,恰巧在众多的玉石中有一种叫“祖母绿”的宝石,比较“祖母绿”与“女儿绿”的不同。

    【提示】“女儿绿”在这里是指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给人的感觉是:清纯、鲜活、美丽、灵动,而“祖母绿”给人的感觉是:老气横秋、温柔慈祥、历经沧桑。

    9.讨论

    欣赏完朱自清先生的《绿》之后,在写作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归纳】如果单纯地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来表现色彩、线条、形状会给人留下直板、僵硬的印象,因此任何表现手法都是需要读者发挥联想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就应该准确地选择生动的比喻、恰当的比较、形象化的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出所描绘事物的神韵。

    10.方法借鉴

    指导学生阅读文后“总评”的内容,学习为文章写总评。

    11.再读品味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思想感情。    ’

    12.探究    ’.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作者第一次来仙岩游玩时是春天,春水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 二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梅雨潭的绿充满情感,跳动着生命的活力。作者热情地描写梅雨潭的绿,抒发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作者对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语言美与情感美也应该是我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触发点吧?

    同学们,品读中最让你迷恋的是文章的哪一点呢?学完之后对你的写作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拓展延伸

名人读书方法

  鲁迅的“文献法”。从文献中收集。为了研究中国小说史,鲁迅从上千卷文献中寻找所需资料。    ‘

    蒲松龄的“采风法”。向群众收集。蒲松龄“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写出名著《聊斋志异》。

    李贺的“札记法”。随得随记,信手拈来。李贺每天出去,看到或想到什么,就随手记下来,回去加工整理,即成佳篇。    一

    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

    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

    鹿善继的“认理法”。读有字书,识没字理。

    朱熹的“三到法”。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

    予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直接导入

指名回答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文章第3节

教师引导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小组交流

4【提示】可引导学生从修辞、写作手法、感情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作批注)。

5投影显示问题,引导学生在充分赏析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文中做批注

教师适当点拨提示

8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特征

9【提示】引导学生从用词、炼句、修辞等角度去思考引导归纳

教师指导

12【提示】“_切景语皆情语”,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可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传》等,作深层次思考与探究。

板书设 计

1 比喻

2 拟人

3比较映衬

4 联想

课堂作 业

1 反复朗读课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2 用批注法阅读朱自清《白水  》

白水    

                          朱自清

    几个朋友伴我游  。

    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谓“雾觳”,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

    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阅读建议】

    这里的瀑布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它太薄太细,但也别有一番情趣,似有若无,也正是这梦幻般的景致诱惑着朱自清依恋万千,就像梅雨潭的瀑一般。

集体讨论意 见

教 后感


上一页  [1] [2] 

,《绿》教案10
《《绿》教案10》相关文章

tag: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