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燥到底,
当日南风当日消,三日南风大雨浇。
秋前西风大水淹,秋后西风断雨点。
立秋下雨廿日旱,旱过廿日烂稻秆。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
霜打秋头,没草饲牛。霜降见霜,五谷满仓。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要翻。
冬季
北风连夜起,雪花满天飞。
四季北风四季雨,四季西风四季晴
冬至落雨星不明,立春下雪步难行。
先下雪后下霜,一个麦头二人扛。
冬雪是被,春雪是刀。
“冬九九”歌(冬至后81天)
一九二九,双手不出袖;三九二十七,桠头如笔立;
四九三十六,夜眠水里宿;五九四十五,日头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黄狗看阴地;七九六十三,棉袄扁担担;
八九七十二,鲤鱼跳过滩;九九八十一,犁头闸田缺。
成语:
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 狂风大作 春风拂面 凉风习习 狂风呼啸 北风忽忽 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鹅毛大雪 春暖花开 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 铄石流金 雪虐风饕 海市蜃楼 雨过天晴 电闪雷鸣 乌云密布
知
识
预
习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课
堂
探
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四首物候诗。
二、说古。
1、小组比赛交流气象物候成语、谚语,并阐述对这一成语或谚语的看法。
如: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炮台云,雨淋淋。
③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④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⑤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⑥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
2、小组比赛交流气象物候古诗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解释其中的物候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书后“讨论•活动”一。
八年级上册我们已读过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写的是早春景象。请再读下面两首词,讨论这三首诗词中物候现象与季节关系。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木兰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提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但春天的景象会因时间的不同而不同。这三首诗词都写春景,只是时间有早有晚,细细品读,再联系有关的物候知识,就能辨出时间先后了。《钱塘湖春行》写的是早春景象;《木兰花》从“绿杨”“红杏枝头”看,写的是二月的春景;《蝶恋花》从“雨横风狂三月暮”“乱红(落花)”看,写的是暮春景象。
3、教师小结,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书后“讨论•活动”三。
成语、谚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更多。请你和同学一起展示搜集到的这样的成语和谚语。如果搜集得多,请注意分类编排,如:有关“鸟儿”(燕子、大雁、麻雀、乌鸦等)的,有关植物(竹、杨柳、桃、杏、梨等)的。如果搜集到的成语、谚语所所反映的气象物候不合你们的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使用物候谚语与俗语的时候,应当注意这类经验的适用区域。一些成语谚语与观察到的物候现象不合,宜考虑所在地的位置和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影响湿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物候期也越迟。即使在一地,也有所谓“一山有四季”的现象,山顶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分明,这是劣质高度不同所致。我国地域辽阔,从寒 温带、温带直到亚热带、热带,冷暖不一,就地势而言,有高原也有平原,降水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物候现象有较大的差异。在使用民间物候成语谚语的时候,要联系多种因素,善于变通。
三、论今。
辩论:天有不测风云
辩论会步骤:
1、 主持人致辞。
2、 辩论会程序:
第一阶段:
双方主辩手对各方的观点进行陈述,时间各3分钟。
第二阶段:
自由辩论,每位辩论队员,均可自由发言,时间5分钟。
第三阶段:
双方主辩手进行总结性发言,时间各3分钟。
第四阶段:
教师作评论,并宣布辩论结果。
(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科技手段去预测天气变化,我们的天气预报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口语交际。
每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假如这天我们来到中国气象局参加“国家气象中心开放参观活动”,这次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我们未来的气候”。接待我们的有中央气象台预报专家,有身着红色南极科考队员服装的研究员,有刚从“中国北极黄河站”归来的研究员。
请你作为一名小记者提问相关人员。
1.对参观群众:作为群众中的一员,你最关心未来气象方面的那个问题?
2.对专家:作为专家,你认为在未来气象研究上应该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五、写作
1.请你根据手中资料推测未来的天气现象或观测方法。.给每一小组15分钟时间,15分钟过后,各小组展示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个性,不要造成思维定势,不要用给定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
2.交流后,请同学互评,教师最后总结。
六、总结专题。
通过专题的学习,同学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这一专题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和四首有关物候的诗词,通过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一、从看云识天气到用卫星测天气,说明已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请讨论一下:
,专题《气象物候》表格式导学案2tag: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