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1 (1)D (2)A (3)A、C (4)A、F (5)B(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分析结构层次。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一
1
广开言路
寓情于议
2
赏罚分明
3、4、5
亲贤远佞
二
6
自述本志-三顾草庐-危难奉命
寓情于叙
7
托孤之事-出师大计-效忠心愿
三
8、9
责任分承-寄语后主-临表涕零
抒发感情
思路
以“出师” 为核心
形势危急下出师,提出治国三建议;
明确出师理由,表达报恩效忠心愿;
请求批准出师,表出师的坚定决心。
课后记:
tag: 出师表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