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学案及答案17

《桃花源记》学案及答案17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843  栏目: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桃花源记》学案及答案17,

1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3解题: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4故事的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理想社会: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文章脉络
   7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8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与《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表现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7、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二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三思考题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2.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事纷争带进桃花源。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 ① 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两件事是:(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在现代生活中,友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6、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7首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8渔人离开桃源后,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检测题: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1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1] [2]  下一页

,《桃花源记》学案及答案17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