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写法鉴赏
师: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那么它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可以结合“赋”这种问题的特点去考虑。
2.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骈散结合,善于取譬的语言特点。
本文用散文的笔势笔调,骈散结合,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的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七)课堂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B.扣舷而歌之 歌曰
C.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3.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惟兄嫂是依 D.渺渺兮予怀
5.下列各句加粗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侣渔虾而友糜鹿 B.寄蜉蝣于天地
C.羡长江之无穷 D.托遗响于悲风
一、词语解释
1.一词多义
如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B、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之 A、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B、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
C、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乎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C、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D、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2.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可译为“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可译为“向东进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攻下;下:名词做动词,攻下。)
tag: 教学 赤壁赋 , 高一语文必修一,高一语文必修一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