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教研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

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973  栏目:语文教研
标签:语文教研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教参说这是作者“儿时的感觉”。难以想象:一个儿童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即产生了“做人之险”的人生感慨;同样,小孩听“山寨”故事,就能悟出它的荒唐?换句话说,这显然是作者“现时的眼光”。问题是,无论阿长是无知也好,吹牛也罢,作者何至于去和这么个没文化的劳动妇女“过不去”,以至于加以嘲弄呢?

1925年,上海暴发了“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陈源接连发表了《五卅运动》、《干着急》、《多数与少数》、《智识阶级》等文章。他在文中,一方面表示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也对执政府的黑暗和腐败作了严正的批判;另一方面,反对学生赤手空拳地与军警搏斗,认为“真不值得”。可见,在上述方面,他与鲁迅的思想不无相通之处。在“宣战”问题上,陈源宣称:“我是不赞成高唱宣战的。中国的大兵,叫他们残杀同胞虽然力量有余,叫他们打外国人就非但没有充分的训练,并且没有至少限度的设备。”(《多数与少数》)因而主张,“不妨据理力争”,“尽可理直气壮与他评一评理”,这样,“英国政府也一定不会因此就与中国宣战”。仔细想想,这种观点,很有一点象阿长说的“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一样的可笑、荒唐。这或许就是鲁迅嘲弄阿长的意图所在。

在讽刺甲时,顺便刺一下乙,也是鲁迅在写作时的常用方法。这里,我们再引一段史料:“杨氏出言荒谬,有如村媪,如前孙中山先生来京时,同学皆主张欢迎,杨禁止曰:‘孙为国民党,主张共产共妻者,若随波逐流,将来女界大受其影响。’”(《鲁迅生平史料汇编·女师大风潮纪事》晚愚)很明显,杨荫榆对一个人所共知事实的认知,竟然如此漠视和糊涂,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则确与村媪无异。

第二处的“神力”,下文还要论及。

三、惹  惹,本义为招引,引起,且多指不好的事情。而本文则说“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让自己对读书产生兴趣,本是叔祖的“功劳”,而这里反说是“惹”,于情理不通。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两地书·原信》二十四 )这里,我认为此处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众所周知,在女师大风潮中,时任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不但支持和参与了杨荫榆对学生的迫害,而且还以“结合党徒,附合女生”“违法抗令”等罪名,呈文免去了鲁迅在教育部担任的“佥事”一职。同时,章士钊还是《甲寅》派的代表。因此,鲁迅与章士钊之间的斗争,除了在女师大事件上的抗争外,主要还是对封建复古思潮的抨击。本文中,作者说“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接着列出不少名目很生的书。我认为这同样是有所针对的。请看:

陈西滢《做学问的工具》曾吹捧道:“孤桐先生在英国德国买的书我是亲自看见的。他柏林寓中两间房,几乎满床满架满桌满地,都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德文书。”对此,鲁迅在《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一文中讽刺道“据说北京‘三十多个大学,不论国立私立,还不及我们私人的书多’云。这‘我们’里面……第二大概是‘孤桐先生’即章士钊,……现在呢,想来一定更多的了。”

其二,鲁迅曾说自己作文“好作短文,好用反语”。在本文中,作者似乎对《山海经》情有独钟。而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说:“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将其归为“巫书”,作者的这一观点,好恶立判,联系本文中对书的粗拙的强调,那他所说的“新的敬意”“神力”“宝书”等应属为“反语”。我认为就是对所谓的国粹假古董的讽刺。

其三,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提到了他与徐志摩发生纠葛的一件往事。《语丝》1924年12月1日第三期刊登了徐志摩译的法国波德莱尔《恶之花》诗集中《死尸》一诗,诗前还有徐志摩的长篇议论,把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到了神秘的程度。对此,鲁迅在《语丝》第五期发表《“音乐”?》一文,加以嘲讽。波德莱尔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从恶中抽出美”的另类美学观和反讽手法的运用,备受人们推崇。而本文中以叔太太的一句咒骂,信手拈来,看似无意的一笔,其实又是他的顺便一刺的手段,同时也佐证了此处的反讽意味。

四、孤孀  杨荫榆,是鲁迅先生在女师大风潮中直接交锋的人物之一。房向东在《鲁迅与他“骂”过的人》中谈到:杨荫榆虽然留过学,接受过现代文明的熏陶,但她在女师大中,所推行的依然是极富封建色彩的奴化教育,鼓吹“须知学校犹家庭,为尊长者断无不爱家属之理,为幼稚者亦当体贴尊长之心。”据《鲁迅生平史料汇编》中“有关女师大风潮的原始史料”所载,杨荫榆到女师大后,一方面秉承章士钊“整顿学风”的旨意,订立了许多繁琐的“规矩”,另一方面,在实际处事时,又将这些规矩置之脑后,自己带头“违规操作”。以亲疏处理学生,就是风潮发动的最初动因之一。鲁迅在文中,把它比喻为“鬼打墙”,把这类人斥之为“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和“寡妇主义”。而就是这“寡妇主义”,后来被一些人认为是带有人身攻击的成分,因而招致了非难。说人“孤孀”,确有“骂”的意味,即使亲近如阿长者,强调她的不幸,也不一定非要拿她“孤孀”身世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如果是借以针对杨荫榆,鲁迅的言语未免有点刻薄。按房向东先生的说法,一是作者的这种感受郁积已久,二是如鲁迅自陈,他的“坏处”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即为就事论事,即使是牛荫榆、马荫榆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我们综观鲁迅的作品可以发现,“虽然鲁迅在争论时,往往难免措词激烈,意见尖锐,有时甚至颇带意气、情绪”,但“历史的事实是,鲁迅往往是被动的被人攻击者多,他几乎从未先施以恶意。围剿来了,当然要反抗,于是结仇,于是沸沸扬扬。对先生恶意损之者有之,造谣中伤者有之,有的干脆讲理不行,骂语相讥,很失儒生的雅态。而翻看鲁迅的文章,……尖刻是有的,但却是庄重的思考,不去顾个人得失。相反,有些攻击鲁迅的人,则变态乃至偏至一极。不看这些反对的文章,真无法懂得,鲁迅何以嫉恶如仇,何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被亵渎的鲁迅·序》孙郁)

也许,有人会觉得上述的分析失之牵强。但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候补的饿殍在沟壑边吟哦;鞭扑底下的囚徒所发出来的不过是直声的叫喊,决不会用一篇妃红俪白的骈体文来诉痛苦的。 ”(《碰壁”之后》) 同样,鲁迅那时“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处于与现代评论派鏖战的阶段,作者也不可能关起门来,沉浸到“温韾”的回忆中,去创作一些供“供雅人摩挲”的性灵文章。当然,“这不过是我一时的臆测,此外也并无什么坚实的凭证。”


上一页  [1] [2] 

,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
《阿长,只是个传说——《阿长与〈山海经〉》关键词例析》相关文章

tag: 传说  山海经  关键词  , 语文教研,语文教研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语文教研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