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

11-07 15:05:58   浏览次数:713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三
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

对比内容:

 

    其实,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小结: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也暗含着对其对立面的暴露和批判,并由“何也”一问引起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五人之皦皦”,究竟“何也?”

当堂检测: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A.台阶              B.清除               C.整理              D.授职

去今之墓而葬焉

A.名词,坟墓                             B.名词,墓碑

C.作动词,刻墓碑                         D.作动词,修坟墓

答案:

(1)

(2)CD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3-4自然段的重点实词、虚词; 

2、了解3-4段大意,掌握重点句子翻译。

切块一、自主学习:疏通第三段。

一、齐读三段。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 

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 最后一天(晦)

                十五(望) 十六(既望)

 (2)、吾社之/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

    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抶而之:使动用法。

(7)、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

(4)虚词

     1、予犹记周公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敛赀财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重点句子翻译: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公的被捕(是)由他主使的;

切块二、合作探究: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3、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以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3)       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切块三、自主学习:字词梳理。

一、          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二、          齐读第四段

(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 呼中丞之名而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头而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

虚词

1、谈笑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变:程度副词,稍微。

翻译重点句子: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无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切块四、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明确: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重在记叙。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语言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像“哭声震动天地”“抶而扑之”“噪而相逐”等语,读后令人久久难忘。尤其是“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部少变”语,非常简洁,形象生动底勾勒出五人慷慨就义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学案5(教师版)》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