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漫话清高》预习提纲

《漫话清高》预习提纲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732  栏目:高三册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漫话清高》预习提纲,

漫  话  清  高

一、字音字形:

勾当   孤僻   禅让   怪癖   蓬蒿   罄   舟楫   中圣   徐邈

二、成语解析:

1.  高风亮节:

2.  德高望重:

3.  遗世独立:

4.  自命清高:

5.  罄竹难书:

三、重点难点:

1.  古代“清高”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  第2—4段作者分别列举了哪些人为例?这些人可以分为几种?列举他们有何作用?

3.  第5段作者又以什么人为例?作者列举他们又想说明什么?

4.  第6、7段作者列举李白和孟浩然又想说明什么?

5.  “清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有什么意义?

四、写一写: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清高”一词作如下解释:

1.        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2.        指人孤高,不合群。

如以现代“清高”一词的含义为标准,你觉得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人可以成为“清高的样板”?你又是如何理解他们的清高的?请结合你熟悉的人物写一篇小短文,表达你对“清高”的理解。

传说尧年老时因儿子不成器,便想找人继承他的王位。有人推荐了隐士许由。他就亲自到河南登封县箕山里去拜访,几次皆未遇。有一天,尧到嵩山巡视,忽听得山上的茅屋中有人在弹剑作歌:“叹彼唐尧啊,独自愁苦。劳心九州啊,忧勤后土。说我明德啊,禅让易祖。我快乐啊,不看不顾。”尧知是许由,寻声而去,找到了许由,请他出山辅政,并要把帝位让给他。许由当晚就逃回了箕山。尧又追到了箕山,许由仍不从,并逃到颍水边,用颍水洗耳。这时,巢父牵着小牛来河边饮水,见状问其原因。许由说,尧要让他当帝王,玷污了他的耳朵。巢父说:“这都是你的不是。你若诚心隐居,何不到高山深谷藏起来?偏偏要到处浮游,高淡阔论,还用歌词去激尧帝。你在此洗耳,岂不把这清水河也洗污了!”许由自觉惭愧,就带着妻子儿女南下,来到了九疑山,在一奇峰下的小溪旁,结庐隐居。

在孤山的时间深处,彳亍(chí chú)着一个人。

这个人大约四五十岁,很清瘦。胡须在柔韧的西湖风里,斜斜地指着一个方向,衣袂也斜斜地指着同一个方向。于是,他和他身边同样清瘦、同样指着一个方向的柳条一样,看上去非常的飘逸,而且固执。

当这个人从西湖北岸走过来,踏上西泠桥的刹那,如一只光洁的鸡蛋从蛋壳中脱颖而出,一切繁华的背景被他抛在了身后。他走下西泠桥,往左拐,沿着一条小道,慢慢踱到了孤山的东北麓。

从此,这个人留在了孤山,这一留,就是二十年,一段“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他生于钱塘(杭州隋朝之前称“钱塘”),原名林逋,从小资质聪慧,立志为学。成年后,游学于江淮间,以诗会友。他作诗填词、书法绘画,造诣精深,但秉性恬淡好古,无视富贵功名,不求荣华利禄,自题:“道着权名便绝交。”一生不出仕,连宋真宗都请不动他。

难得清高(节选)

清高是什么?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认为: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保持清高,意味着坚持原则,保持清廉,也意味着严于律己,不随时俗,更不屑于为个人名利去傍大款、拍高官。这在那些躲避崇高,见利忘义,甚至以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为能事的人看来,不是很有些孤傲、离群,不合时宜么?例如,人家见荣誉就抢,见便宜就占,而清高者却仍在那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不是太冒“傻气”了么?又如,现在许多地方的干部要想得到提拔,得会“跑” 、会“送”,打通各种“关节”,而清高者不跑不送甚至不知“关节”何在,那自然只有“老死枥下”的份儿,而且还会被讥为“不识时务”。再如,有些研讨会、纪念会送“红包”、“纪念品”已是惯例,大家都笑纳了,你却偏要谢绝,这既使主办者为难,也让“笑纳”者难堪。这时候,人家说一声“就你清高”还算客气呢! 

需要指出的是,清高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应该是人格追求、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而不能故作清高。往清高里面搀假者,更会令人不齿。

清高,不是因为优越,而是因为优雅。优越产生的不是清高,而是高做。

高做是不能与清高相提并论的,仿佛植物,有的雍容,有的飘逸,是很不相同的。

一个处处想向别人表明自己清高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清高,真正的清高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是为了做给人看。

你可以是清高的,但却不能因此把别人视为浊物,否则,还是缺乏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

有一些仿佛清高的人,是因为从来不缺乏牛奶和面包。一旦发生生存危机,他便会斯文扫地,抢得比谁都疯狂。

中国历代文人都不缺乏清高超拔之士,所缺的是清醒冷静之人,狂热时候的清醒和挫折时候的清醒。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清高。

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若海。

一个庸俗苟且之辈,倘若也要做出一副清高状,只能让人觉得滑稽。

有一些时候,沉默也可以用来表明一种清高,但其意义也仅仅限于表明了清高。遗憾之处在于,这种清高往往于时无益,于事无补。因而,往往也就带上了消极的色彩。

有一点清高,可以获得人的好感;太过于清高,却易招致人的反感。这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清高,可以拿来修身,却不能用来治国,更不能用来平天下。

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这常常是大英雄之举,而此类做法,往往与清高相去甚远。

随随便便不会有人说你清高,除非你真的潜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并与世俗有那么点格格不入。

想到清高,我就想到大山,想到原始森林,一条小溪由上而下,汩汩流淌,诉说着孤独与寂寞,若隐若现的白雾在林中缭绕,透明而神秘。清高是清幽而高洁的境界,像山样具有涵养,谁也不知其心中藏着多少宝藏,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其不苟言笑,却无所不晓,一鸣冲天。不要以为读了几本书,行了几段路就能清高了,更重要的是洋溢着的那种气质,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洒脱和深远,让你不能忽视,不能侵犯。

在别人看来,清高应该享有辉煌,可事实上却总与辉煌有一段距离。古代的清高作派,往往擅于琴瑟和鸣,吟诗作赋,而郁郁不得志,徘徊山水,讥笑尘世。你能感受到仙风猎猎,历史的烟尘拂动。有许许多多高才之士,远离名利,抵达山林,与自然交汇,度过离奇的一生。清高的人生,总是被后人景仰,而自己是否饱受着心的修炼的折磨呢?我不知道这种清高是否美好,尽管被山清水秀浸染,可他们的才气也随之被岁月一点点剥蚀,无声地传递给人们腐朽的气䁯。

不知是清贫之后才会清高,还是清高必生清贫,清高与富有很难有缘。于是清高需要占据精神的丰富,坚守人粮,在心的田野里他们收获了更美好的食粮。如果你执意清高,就要有忍受清贫的思想准备,不要期望奇迹,否则清高就是迂腐。美国作家爱伦.玻晚年一贫如洗,一家杂志社刊登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呼吁给贫困的他捐助钱物。这封请求施舍的信使爱伦·玻怒不可遏——他认为凭他卓越的文学贡献,美国政府应该助他一臂之力,然而政府却粗暴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当希望破灭之后,他先前的怒不可遏显得多么的脆弱!

清高的人有时自鸣得意,得意的是自己的知识品味,不屑与流俗为伍,有点冷眼观世的味道,而拥有知识的最大一群当然是知识分子,他们是清高的最大一群,知识给了他们清高的门票,可似乎他们谁也没有放弃权。现代生活就是这样,你在矛盾中生活着,让你在不知所措中抓到个点小小的幸运也当作天大的恩惠。如果你是属于有知识的那一类,清高是错;不清高也是错。很多年前,我当过老师,也被人用清高锻炼过。记得有一位家长诚惶诚恐地送我一件礼物,我不识时务地拒绝了,他背后大说我是假清高,扫了他的面子。可是据传,而今的各种市场,最怕老师光顾,慨叹老师再也不清高了,买小菜都斤斤计较,你是清高一族,你不上当,大家似乎不会心安理得。很多的人都不愿和清高的人同事,觉得他们在现代生活中,差那么—根神经。这个时代的人很实惠,你清高,清高不值钱�清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和清高的人一起出差,不得乱报发票,不能乱拿回扣,这并非是清高的人不愿意,缺乏心灵的默契,清高似乎是两袖清风的代名词。而很多的上司不喜欢清高的下属,尽管你工作任劳作怨,叫人喜欢,也许你能力也还很强,可是你不会巴结,不能让他享受恭维的甜蜜,他总是敬而远之,有时他还会窝着一把无名火。清高的人不容易交上朋友,别人不容易透视你,就说你不随和。人们倒是乐得和他们打邻居。试想,你和一个市并小民住在一起,整天都是庸烦!和清高的人住在一起,你可会羡慕你的富有,即使可能是在表面。

[1] [2]  下一页

,《漫话清高》预习提纲
《《漫话清高》预习提纲》相关文章

tag: , 高三册语文教案,高三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