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百宝箱
记叙文与说明文阅读类题
理论比较
记叙文
说明文
(1)写作意图
通过写人记事,以情动人
通过说明事物或事理,给人以知识
(2)种类
A写人记事类
B状物类
A事物说明文
B事理说明文
(3)要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要素: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4)顺序
A顺叙B倒叙C插叙D补叙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5)方法:
写人方法:
A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语言、动作、行动、心理、神态等描写)
B正面描写(与上同)与侧面描写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作诠释
分类别 列图表 摹状貌
(6)基本结构
A直接叙事-感悟(分总)
B总领全文-叙事-感悟(总分总)
C看见物~描写物~赞美物(并列)
A并列式 B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C递进式
(7)语言
生动形象
A生动说明:生动形象 B平实说明:准确严密
两大体裁阅读类题比较
类题
记叙文
说明文
题目含义
1、记叙文题目含义的理解;
答:A本文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某具体的人事物(1分),又比喻或象征某种抽象的形象、道理、精神或品质(1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效果1分)。
B用某词与某词构成反差,意思是虽然、、、、、、但是、、、、、、蕴含文章主题。
无
题目内容
2、记叙文题目是以什么为题?
A答:交代人物、中心事件、线索、中心思想、故事发生的环境(小说、记叙文)
B答:交代文章话题、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哲理散文)等
1、说明文题目是以什么为题?
答: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及特点)
题目作用或好处(或为什么以此为题)
3、记叙文题目作用或好处(或为什么以此为题)
答:A以生活中极平常(或极不事平常)的事物为题目,引起读者兴趣;
B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使结构清晰。
C这个词语凝聚了某意,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D运用某修辞(如:比喻、拟人等)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E高度提炼中心,集中醒目,便于理解文章主题。
F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G首尾照应
H幽默风趣
(提醒:经常多种情况并存)
2、本说明文题目作用:
答: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及特点),引起读者兴趣,便于理解全文。
概括段落大意
4、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答:本文写某时间、某地点、某人、某事(起因)(经过)(结果);(主要人物1分,情节2分)。
3、本概括说明文段落大意答:本段说明了某内容(某物+某特点)。
关于文章段落的作用分析:
5、开头段的作用: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内容上点明写作内容,
情感上为全文奠定某感情基调。
6、中间段的作用:
答:
A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设悬念,为下文某情节埋下伏笔。
C和下文某处相照应。
7、结束段的作用:
答: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某句(或某词语),内容上点明深化某中心。
4、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
答:开头段: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及内容。
5、说明文开头引用故事、谜语、事例等有何作用?
答:既引出说明对象,又引发读者兴趣,增加趣味性。
6、说明文中间段的作用:
答:
A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既是过渡段,又是概括下文内容的中心段;
各种方法的作用
8、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引起下文;
②渲染某种(悲凉、热烈、忧伤)气氛,烘托人物因某事而产生的某心情;
③渲染某种(悲凉、热烈、忧伤)气氛,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
④渲染某种(悲凉、热烈、忧伤)气氛,推动下文某情节发展;
⑤营造某种(朦胧的诗情、优美的诗情画意),增加感染力;
(提示:常常多种情况并存)
9、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某内容,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
10、正面写人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的作用:A形象刻画了人物的某心理、某情态或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B为下文某情节作辅垫(不很多);
11、侧面描写的作用:此处是侧面描写,用某内容衬托了某人物某特点或情态,流露了作者某感情(或使人心生某情)。
7、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某内容;
作比较;突出说明某内容;
打比方:形象说明了某内容;
列数字:准确说明了某内容;
作诠释:清晰说明了某内容;
引用俗语或歌谣的作用:说明了某内容,增强说服力。
各种写作手法的作用:
12、对比:把A与B作对比,突出了A的某高大形象,强调了某感情;
13、衬托:通过某物的某特点衬托某物的某内容,突出某人的高大形象;
14、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本意写某物的某特点,却从它的某特点写起,欲扬先抑(或欲抑得天独厚扬)更加突出了某物的某内容。
15、蓄势:写某内容是为了形成一种蓄势,为了突出某内容。
16、设悬念:写某内容是为了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各种顺序的作用
17、顺叙:按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来写,使叙事条理清楚明白。
18、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19、插叙:交代某内容,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
20、补叙:使情节完整,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无
人称的好处:
21、第一人称:其一,便于有条理地叙事,使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其二,用第一人称的眼见目睹来叙事,增强真实性和感人性;其三,从一个某特定角色的角度反映生活,以他(她)的某特点来反衬主人公的命运,更增加了悲剧(或喜剧)意味。
22、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某物或某人的某种强烈的感情。
23、第三人称:便于组织材料,进行事件的选择与舍弃。
无
选材特点
24、记文选材特点:
答:本文善于围绕中心选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中心。
无
某处为什么详写
25、某处为什么详写?
答:因为此处具体表现了文章的某中心思想,所以详写;
8、此处为什么举多个例子说明?
答:因为读者对此种情况不太了解,所以多说明些。
某处为什么略写
26、某处为什么略写?
答:因为此处与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9、某处为什么少举例?
答:因为读者对此种情况很了解,所以少说明些。
句子分析
27、修辞的作用(划线句的好处、妙处、或表达上的作用、表现力):
比喻:运用比喻,把某物比作某物(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内容,并流露了作者某情感(1分),生动别致,富有情趣\生动形象,具体可感(1分);
拟人:运用拟人,把某物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内容,流露了作者某情感,生动别致,富有情趣;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合集(127页)tag: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