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辅导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247  栏目:高考复习辅导
标签:高考复习辅导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

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随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11至16题。

       先说选文,选文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选自《旧唐书·裴矩传》,原文1400余字,经过剪裁,连缀成一篇400余字的文段;第二段是司马光对裴矩的评述,有60余字。裴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在隋朝以逢迎炀帝为能事,而在唐朝则“面折”太宗,直言谏劝,正如司马光评论所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这说明国君是否正直圣明,必然会对臣子有很大的影响。过去选文侧重于忠孝节义的内容,现在选用反映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的言行的材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学生应当接触各种内容的文章。从语言看,这两段文字是较为典范的浅易文言文,考生阅读文字障碍较少,提供三条注释,也给考生带来了方便。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答案是C。这道题挑选了四个包含常用实词句子,同时给出词语释义的正误。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是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项中的“遇”有接触、遇到、对待等词义,但它本身是一个中性词,题面的“优待”,侧重在“很好地对待”,当然不合文意。其他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其含意在课本中都学过。

       第1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C。本题给出8个例句,其中的4个选自课本。A项的两个“为”都是介词,均表示被动;B项中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示前面的行为以后面的内容为目的,即都是表目的的连词。D项中的“因”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不论如何看待,都是表示“于是,就”的意义。C项中两个“焉”字有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一种陈述语气,后者还兼表“(问)于某人”的意思,通常称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见“不相同的一组”是C。

       第13题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答案是B。

       这道题从形式上看与以往同类题有些不同,这是材料的复杂性决定的。以往采用6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与某一中心意思有密切关系的一组。这次因阅读材料包含裴矩“佞于隋”、“忠于唐”这两个方面,因而考查时要求选出与这两点相关的信息。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A项的前句主要是夸耀隋朝的强盛,目的在于慑服狄戎,让对方产生敬畏之情,与“佞于隋”有相当的距离;后一句是裴矩面谏太宗之前的一个过渡性句子,在文中起“且让一步”的作用,与后文劝谏的内容不相同,也不表明“忠于唐”。B项的前一句虽然出自炀帝之口中,却表明裴矩迎合炀帝的特点,是符合“佞于隋”的要求的;后一句是面谏唐太宗时所说的核心的内容,是“忠于唐”的实际表现。C项的前句是说裴矩明哲保身,也不是“佞于隋”;后句出自太宗之口,典型地表现了裴矩为了唐朝的利益,不愿做阿谀逢迎之人,符合题干要求。D项的前句极为明显地表现出“佞于隋”;后句是太宗根据裴矩“不肯面从”而作的推论,不能同“忠于唐”挂上钩。故本题答案是B。

       第14题考查综合分析文意的能力,重在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C。本题的题面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切入点是:裴矩受到隋文帝和炀帝的赏识,裴矩向戎狄夸耀强盛,裴矩向炀帝献计并诌媚炀帝,裴矩向唐太宗进谏并受到赞扬。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意作分析概括,要求考生能读懂全文,不要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地方出错,C项之错在“主张当即平定;因为原文中是说,希望炀帝早回京城,如果远在江都处理此事,一定会失去良机。”

       第15题是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答案为B。

       A项是司马光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总结,认为唐太宗能够纳谏,隋炀帝则爱好逢迎。C项说司马光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当起表率作用。D项以《资治通鉴》的作用作为切入口,说明司马光的话启示后世君王,注意吸取经验教训。这三项都符合司马光这一段话的本意和含意。B项错在说裴矩由隋入唐后,品性由卑下趋于高尚,正好与原文“非其性之有变也”相违背。

       对这道题有三点补充说明。

       其一,有些考生看不出B项之错,而误认为D项错,理由是“文中没有这样的意思”,其实这是考生没有注意到文末注明“资治通鉴·唐纪八”的意图。考生应该懂得,凡是命题者提供的资料都是“有效信息”,都是有用的。此类情况在高考中已经屡见。

       其二,1992年高考古文阅读材料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文末“或云……”一段材料正是作者对陈寿的评述。据此当年设计了“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这样一道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这类试题多年未见,一些考生感到陌生。可见,前文说选用高考已经用过的材料作练习资料,不是虚言。

       第三,从阅读的角度谈,“臣光曰”这一段文字,可当微型议论文字阅读。“君明则臣直”是论点,对裴矩的评述是用事实作论证,“是知”以下的文句是结论。倘能这样来阅读理解,第15题就不会答错。

       第16题是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答案是(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第(1)小题的难点在“遂”和“廷折”。要知道这是唐太宗接受裴矩的直谏以后对裴矩作评论的话。裴矩对隋炀帝是阿谀逢迎,现在“遂能廷折”,这“遂”当然不是“于是,就”一类的意思;只能是“竟然”、“却”之类。“折”有反驳、驳斥的义项,依据上下文,这里应译为“辩驳”,再则“廷折”与“面从”的结构相同,都是用名词作状语,根据“面从”的意思也可推知“廷折”的意思。第(2)小题,倘能看出“恶”、“乐”相反,“忠”、“佞”相反,正确翻译也不困难。

       从对上面6题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要读懂原文,把每句的意思分析清楚,否则就不可能正确答题;解题要分析具体语境,否则也不可能有正确的解答。

       四、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