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说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将心比心》说课稿

《将心比心》说课稿

04-02 02:05:47   浏览次数:742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将心比心》说课稿,

《将心比心》说课稿

一、     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学参考中的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  、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

《将心比心》一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中最为感人的是两处人物的语言描写。所以我将第一条教学目标改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这样要求更具体,重点更明确。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我觉得真正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而不是说起来一套,做起来一套。所以我将第二条教学目标改为“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针对我们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已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往往只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善于吸收别人回答中的长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我将第三条教学目标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     教学目标落实手段

为了达成第一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1、自由朗读时采用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轻声向别人请教。检查朗读时请学生提醒难读之处,有重点地进行领读。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重点句,相机指导朗读。3、三次引读结尾段,希望产生层层深入的效果,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了达成第二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1、初读课文时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品读课文时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用_______划出,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结合朗读指导,进行说话训练。3、抓住结尾的重点段,层层深入的朗读。4、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更深一层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为了达成第三条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这几个环节:1、自读课文,自己解决读文关。2、自己感悟文中感动之处。3、交流时以自己站起来发言为主,老师点名发言为辅的形式进行。

三、     教学困惑

困惑一

“将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但课文中两个例子,(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这与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困惑二:

请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对部分爱表现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会频频把握机会。但对那些平时就不愿发言的同学来说,他们可能真的被课堂所遗忘了。这又该怎么办比较好呢?

四、     教学反思:

课前,我虽然意识到应尽量避免给学生留下“帮助人求回报”这种印象,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机智不够,还是出现了很多遗憾。如,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情时,有学生说自己没钱坐车,有同学主动借钱给他。这时我追问他:“你帮助过他吗?假如他有了困难,你会怎么办?”学生的回答是“他曾经帮助过我,我也会帮助他。”还是有钻入课前所担心的圈子之感。假如当时我能换一个追问对象,问问借钱给他的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会主动去帮助别人,相信对学生理解“将心比心”会更有帮助。

看来,教学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载http://202.107.231.135/bbs/oblog/user1/375/archives/2006/3553.shtml

 

,《将心比心》说课稿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