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狻猊,我们就有必要说一说龙的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那他们都是干什么,叫什么呢?现在我就来说一说:
好重者: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生性好杀者: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好烟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性情温顺者: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好鸣者: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鴟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正脊上的龙吻也叫"吞兽",它的作用是可以严密封固两坡瓦垅交汇处,提防雨水渗漏。中国古建筑皆为木式结构,中国古代先民相信,在五脊之上安放镇脊神兽,不仅会带来吉祥,而且还可以避火消灾。正脊上的龙,有的背上还插着把宝剑,民间有这样的传说:龙王年迈欲禅让王位。龙王有二子,为继承王位争执不下。龙王吩咐,谁先吞下龙宫房脊者可取王位,闻言,龙兄飞身张开巨口吞住屋脊,龙弟见势已去操剑在手将其兄刺死在屋脊之上。龙弟见闯下大祸,飞身离去,刺在龙兄身上的剑也未得拔去。这便是中国古建筑正脊上有剑柄的来历。
据记载,这里是筒瓦歇山式建筑,大家知道筒瓦是怎么回事吗?瓦当起源应追溯到西周时代。当时瓦的制作是先制成圆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坯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就为筒瓦了。故"瓦解"一词即源于此,板瓦用于屋顶,筒瓦覆盖于两板瓦之间。筒瓦最下方所置的圆形物叫瓦当,又称为勾头,也有半圆形的,不过这里没有。上面有龙的图案,瓦背有瓦钉,起到的是固定作用。真正开始有瓦当,大约在春秋时期,起源瓦当上的主要文饰为兽面纹,后来普遍向卷云发展。到了东周列国,瓦当成为了一些大型建筑的构件,发展迅速,鼎盛一时。各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有所不同。大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现在我们在这儿看到的瓦当和滴水上的龙图案和一会我们在配殿和后殿将要看到的是不同的,他们风格各异,形态迥然。两个瓦当之间的尖形物是滴水,又称雨帘,雨水即由此处落下,瓦当与滴水并列于檐口,一阳一阴,搭配得宜。早期的"滴水"与瓦身的夹角一般为直角,晚期则增至一百度以上,以利于流水外泻,具有很大的科学性,更加显示了我国古代瓦当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功能。
在这个院中就有清风八宝之中的两宝:大家向东看:这是石雕龙首悬钟柱,从外观即可看出它的年代已很久远了,这铸铁的大钟即是"清风八宝"的第三宝"古钟悠远",它铸成的时间是清嘉庆六年九月(1801年农历9月),距今已有202年的历史了。古钟基本保持完好,仅钟口部花瓣形叶爪断了一小截,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辨,这些文字记载着铸钟的时间、铸钟的匠人的名字,当时主持僧的名字以及捐款者的名单。在我们辽阳境内,这是一口独一无二保存下来的大钟,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此钟声音洪亮、浑厚而悠远,响彻山原,三里五村的人们都能听到。
再看院中这棵白皮松是"清风八宝"之四"白松复荣",据史料记载,清风寺院内原生有一株白皮松,青荣俊茂,人称虎皮松,此种树木本地区十分稀少,因而很珍贵。相传为清朝末期首山脚下朱家堡子绅士梁国玺(字半农)1894所植,多年来成为清风寺内的一道景观。1977年,当时老百姓不知从哪听说虎皮松能治哮喘,于是纷纷前来求得树皮回去治病,结果这棵古松树一夜之间被扒光了皮,不久便枯死了,很是让人痛惜。1978年有人在后山发现了两株自然生成的白皮松,王玉山等人将其中一棵移植到了寺内,栽在大雄宝殿的香案前,现这棵白皮松已长高近5米,很是茂盛,但树型与以往有了改变,树干高约1米,树冠大而杈多,传说是受了佛主的点化,形似菩提。所以不再长高,而潜心向佛了。树前的这个假山据说也是梁国玺从江苏无锡搬运过来的。梁国玺这个人很值得一说,他名国玺,字半农,辽阳县朱家堡子人,好善乐施,十九岁就帮乡里去北京诉讼,状告耿仲明霸占百姓土地一案胜诉,为百姓排了忧解了难。后又为乡亲筑路十里,用了半年时间修好了朱家堡子到辽阳西关十多里的道路,方便了车马行人。咸丰十年三月,梁半农从首山附近四乡请来了能工巧匠重修清风寺,七月十五日,大小佛殿、僧房、山门等修葺一新。同时,还修改了两廊,当作校舍,招收学员,聘请名师,在此兴办教育。为了留个纪念,他就在正殿后面栽植了一棵北方稀有的虎皮松(又叫白皮松、麒麟松),后因被扒皮而死掉了。光绪十八年,梁半农于"养静室"里去世,享年78岁,做了不少对百姓有益的事。
这时抬头向寺外东北方向看去,那首山峰顶的大型红色"佛"字摩崖石刻便可映入眼帘,如若天气晴朗,其下可见供有菩萨一尊。
大雄宝殿的廊檐下分别挂有三个牌匾,正中书有"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王尔烈为清风寺所题的"昙花香远"和"秦梦汉觉"。左右竖楹"鉴别有定蘅,行他是是非非难逃慧眼;慈悲存隐念,即使林林总总及早回头。"殿内供奉着五尊菩萨。
西厢房里请了十八位罗汉,列坐在东西两侧,其实十八罗汉是由原来的十六罗汉加上降龙和伏虎才聚齐十八罗汉的。
东厢房也有两尊菩萨,来人必拜,据说很是灵验。窗下还有一个个头很小的小石狮子呢,从工艺看,因其较为粗糙,因此要远远早于正门口的那两头石狮子,也是用绿松石刻成的,原有一对,现另一只已不知去向了。
东西厢房的正脊两侧都有龙首,但从另一侧看又像是龙尾,与另一侧首尾相映,可以看出设计者的高明。
从右侧侧门就进到了东配殿,这里供奉着观世音、文殊、善贤三位菩萨。门楣上书"慈航普度"四个大字,来这里烧香拜佛的人不少,从香炉中的烟火就可以看的出来。这里还有两处"清风八宝",门前的这棵古松树就是"清风八宝"的第五宝"斜松向佛"了,它大约有600多年的树龄了。高约8米直径约0.3米,您瞧,它将身子斜探过来,将自己的树冠正好遮在门上。人们说,这棵百年老松一心向佛,并用自己的身子给佛主遮风挡雨,以示对佛主的忠诚,将来必成正果。墙后的那三棵古槐树,已有600年的历史了,他们是"清风八宝"的第六宝"悟槐三宝",它们的树干现在已经是空心的了,但还是枝繁叶茂不减当年,佛家不是讲"四大皆空、万物皆空"吗?大概是常年在庙中伴佛,悟到了佛性的缘故,这三棵古槐都成了"空心槐"。人们到庙里烧香拜佛,都要同时拜这三棵老槐树,有人还在树干、树枝上系上红布,红绸等,以表示自己对神树的崇敬,并向其祈求平安幸福。这三棵槐树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树,并成为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出了东配殿直走到西配殿,配殿两旁的石壁上刻有龙、凤、松、石的图案,由于年代久远,已有些辨别不清了。殿内供奉着五尊菩萨。东西墙壁上画有壁画。殿内的这四棵红漆大柱叫四点金柱。如果留意看一下,凡是有柱子的地方皆为四根,为古建筑的特点。起支撑房梁的作用。
从西配殿出来,这时可以看看大雄宝殿廊檐下的斗拱和雀替。上面这个T字形结构叫省替,又称插角或托木,安置在梁柱的交点,亦具有稳定直角的功能。它的上面画有花鸟,有很强的装饰作用。知道屋角下层层叠叠的结构叫什么吗?这就是"斗拱","斗拱"在设计上是由木块所组合而成的,内有凹槽的小木块为[斗],承接[斗]的长形木条为为[拱],我们将这二样物件的组合称为[斗拱],斗拱的作用在于支撑屋顶的重量,如此可以抵消一部分屋顶的压力,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另外它也可做为装饰,使建筑物更为美观。为了防腐、防蛀,匠人们还涂上油漆,画上各种图案,为了不掩盖斗拱的结构,还用不同的色彩将斗和拱突现出来。每一组斗拱称一朵,每朵最下部有一拖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拱,前后挑出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出一层称一跳,这里前后连续有三跳承托梁枋。
后殿:穿过小门,走上二十一级台阶就到后殿了。清风寺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后殿要比前殿高出许多,到后殿去就必须要登上这"清风八宝"的第七宝"原始二十一级台阶",台阶由坚固的花岗岩条石砌成,它与寺庙共同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自建寺以来,清风寺多次复修,唯有这台阶没有修复过,现在,这处原始台阶经年深日久,已经剥蚀得很严重,但仍然承载着游人,当你来到这里看到她时,你就会通过她感受到清风寺的悠远历史。台阶两旁的墙上也有带龙图案的瓦当,但她的图案与其他殿的不同。
拾级而上,来到后殿,山墙两侧有两处石刻,这些石刻都是镶在内墙上的,不直接被风吹日晒,大概这正是设计者的用心所在,是科学实用的,因而保存完好,基本没有破损,石刻的字迹现仍很清晰。这两处石刻和正门的廊门内侧的两处石刻是"清风八宝"的最后一宝"镶壁石刻"。这些石刻的内容大体记载了清风寺兴建、复修及发展的历史,以及先人们为清风寺捐款的义举等。从石刻中可以了解清风寺的历史,增加一些人文知识。
,辽宁辽阳古刹清风寺导游词tag: 辽宁导游词,导游词欢迎词,导游词格式,导游词范文,导游欢迎词 - 辽宁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