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公文写作工作报告考察报告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03-28 23:44:42   浏览次数:742  栏目:考察报告
标签: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怎么写,考察报告写法,http://www.lexue88.com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是吗?教学这么多年,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床”是这个意思!对不对呢?我当时不好给予答复,课后,我赶紧查阅了资料。
果真,对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些资料上解释为“井栏”(古汉语中确有其解)。说古人用井代表家乡,人与井是不可分离的,有个成语就叫“背井离乡”。原来如此!资料上还说:应把‘床’释为‘井栏’。因为井都是在屋外的,诗人在夜晚,站在静静的院子里,看到井栏旁明月的光辉,就怀疑这是地上下了一层霜(霜是不会下到屋内的),所以才会抬起头来望明月,低下头去思故乡。”我猜想,那位同学也一定是看到了相关的资料,才会对此质疑吧?
但我仍然费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都错解了呢?我继续查找资料。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上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描写的是客人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静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之中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马茂元)
 显然,这个观点不同于“井栏”之说。这里有一个关键字:疑。如果把它理解为“怀疑”,那么整个诗句就不大好解释了,诗人怎么会怀疑起床前的地上有霜呢?而马茂元先生解释为“好像”是有依据的。《汉语大词典》在“疑”字条中,有一个义项即解释为“类似、好像”。例句是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县流泻鸣琴。”(县:悬挂)李白诗中还有一个“疑”字也作“好像”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个“疑”字解释为“怀疑”就更加说不通了。
 “疑”字在与小学语文第三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为“好比、好似”,也即认为前后两句诗连起来构成一个明喻。这样解释起全诗来就觉得合情合理了。
  另外,把“床”解释为“井栏”,也并非无懈可击,那个“前”字就不好落实。“井栏”四周的方位不是论前后左右的,“井栏旁”“井栏周围”都好讲,“井栏前”就不好讲。月光是照在“井栏”四周围的,这个“前”字恐怕就否定了把“床”释为“井栏”的说法。
所以,我更赞同对“床”字的传统解释,“井栏”之说可视为一家之言,但不宜引进我们的课堂。于是,我赶紧去找那个提出异议的同学……



一年级语文第二册教材分析
主讲  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瞿风
一、教材体例:
本册教材仍然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推进。共有16个主题单元,其中含一个集中识字单元(第14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和一个开放单元(第9单元《车的世界》)。每个主题单元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共28篇主体课文,阅读短文、诗歌14篇,读背古诗5首,读背谚语两则。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2、认字418个(下限),学习30个(下限)常用偏旁(部首),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的认字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认字,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
3、写字228个(下限)。
4、抄写字母和音节,大体能为生字标音。
5、阅读42篇诗文(下限),背诵15篇(下限)。能借助手指但不出声,或者小声但不用手指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6、积极、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用普通话积极地、有创造地完成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初步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
7、学习教材传授的科学知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8、继续培养天天阅读、收集图片资料、经常“回头看”等好习惯。
9、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具体说明
(一)认字、写字
1、认字
(1)数量418个,不再为渗透性识字定数量,其原因是:一册已经通过那20个字的目标要求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识字的途径不仅限于课文,也不仅限于学校。渗透性识字差异很大,有些是本册必学字。而统计本身根本不可能完全符合学生认字的实际情况(许多学生认字量要大得多),所以为了统计方便,不再限量。这样,两册合起来认字底限为787字。二年级两册大约认800字,符合课标要求,实际上还可能超过课标要求。
(2)学习30个常用偏旁
在第一单元的“金钥匙”中提示学生开始将学到的常用偏旁列表归类,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点入手,积累表意的偏旁,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大概表示的意思,逐渐掌握汉字的规律,最后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构成汉字合体字的部件都叫“偏旁”。由于还没有学习查字典,第二册把所学的部首统称为偏旁。
A  为什么要提出学习30个常用偏旁的要求?
感悟汉字的特点,领会汉字的造字规律,实现量变(已认字几百个)到质变的飞跃,为形成独立识字(包括读写合流)能力做准备。 
B学到什么程度?
记住名称;表示的意思;能举例说明。要熟练掌握,前面有的实验区重视不够,学到后来,分析字形、母体字带形近字、音序查字法时感到吃力。而写字涉及的偏旁要多,如月字旁、广字头,则只要求知道名称、会书写。
(3)学习看上下文猜字等认字方法
综合运用学过的认字方法,能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由“学习”“练习”到“会”,需要有一个过程,这里只要求练习“猜”。能不能猜对,取决于对文章的理解、语汇量、对常用偏旁部首的掌握等条件。
截止到第二册,学生已经学过了看图认字、读拼音认字、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四种认字方法(识字游戏不是学法)。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立识字,各种识字方法,不能当成知识点让学生记住而不在识字中运用。“综合运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大量实践。认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年级认字的主要方法是听读整体认知(不是分析字理)和看拼音认字,二册主要是积累常用偏旁,不是分析字形、字理。三册还要学习查字典、分析字形等认字方法。请老师们不要贸然突进,增加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2、写字228个。
“会写字”,这个目标很笼统,什么叫“会写”?是指会笔画笔顺,还是指能听写对,抑或是能使用时不出错别字,要不就是从书法艺术上讲“会写”?不同的理解,差距很大。
教材指的会写228个字,大体上是指能按照正确的笔画笔顺结构书写。兼顾使用和写好。不要把几方面混为一谈,胡子眉毛一把抓,造成沉重的负担。比较一册(带着写),学生对笔画笔顺和汉字结构的掌握应当更熟练,拿过一个字知道从哪里下笔,照例字自己能写下来。
笔画笔顺不能当成科学知识体系来教授,让学生死记许多条条框框。怎样兼顾使用和写好?一是加强造句、组词等书写练习,二是通过描红无意接受(儿童学习不是先学规则,而是模仿和实践)。三册重点指导怎样把字的间架结构写好。
3、拼音部分
二册对于拼音的学习目标,定位在抄写字母和音节,大体能为生字标音。
教学建议
(1)教学时要以学定教,例如,课文中出现了没有要求掌握的生字,像《大熊猫》中的“滑”、“肢”。教学时听老师读,学生初步有个印象即可。
(2)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期盼学生今天学了,明天就得会,要采取“滚雪球”的识字方法。
(3)写字要分两步走。先写对,再通过揣摩练习写好。不要写对、写好同时进行,一步到位,增加学生负担。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提高,同时把练习的时间还给学生,避免教师多讲。
(4)本册安排了两次集中识字,分别是《车的世界》和《丁丁冬冬学识字》。教学时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悟”,引导学生领悟认的一批字的规律,这个过程教师绝不能包办;
二是“用”,使用这个规律看上下文猜字。
(二)阅读
1、指读(指认)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指读的必要性:注意力、认字、手的功能。
但是这种指读是随文识字的学习方法,还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指读没有释义、理解、欣赏。
要把指认与阅读分开来。认字时用手指帮助,读熟了,立起书来朗读。
指读虽然有好处,但必须逐渐放弃,因为眼睛扫描总比手指移动快,每分钟默读500字,大脑可留下90 %的信息;指读每分钟就算200字,只能留下10 %(因为干扰太多)。
2、关于阅读中的识字问题。
继续使用听读、指读的识字方法。
有的老师问,在阅读教学中是先识字后阅读,还是先阅读后识字?这要看文章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如果文章短小,学生非常感兴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则适于先阅读后识字;如果课文较长,则适于先识字后阅读,还可以学一段,识一部分字。
每节阅读课要拿出10分钟左右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分散难度。不要把写字集中在一节课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识字、阅读、写字整体推进。单独识字不适合儿童。例如:先把课文中的字抽出来,单独认或读完课文后,再单独认字的方法都不可取。
3、关于阅读中的朗读问题。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朗读中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啄木鸟》一课中,读猫头鹰和喜鹊说的话时,学生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就可以怎样读。老师可能这样读,学生可能那样读,只要不违背价值取向都可以。当孩子把自己的特点、体验加进去,表达出来时,朗读能力就形成了。
关于教师范读:有人认为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就不敢范读了。其实可适当范读,或采取自读再范读的方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
《高新区学科带头人赴杭州学习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tag: 考察报告,学习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怎么写,考察报告写法,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最新评论所有评论
评论加载中......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